黎族传统手工艺:海岛人民匠心与智慧的映现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引 文/图 发布日期:2022-08-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海南师范大学非遗传承基地开展黎族藤竹编技艺研学活动。

  传承人用泥条盘筑工艺制陶。

  传承人在制作黎族骨簪。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走进五指山脚下的黎族村寨毛纳村,在察看了黎锦、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后强调,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海南的非遗项目众多,体现了海岛人民独特的生活气息和艺术之美。其中,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藤竹编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骨器制作技艺等,都以其独树一帜的活态流变历史及形态彰显出海南人民的造物智慧,散发着地域文化的魅力。这些传统手工艺历经千年岁月,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海南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的靓丽名片。

  因地制宜的造物智慧

  海南地处热带北缘,气候高温湿热。生活在这里的黎族先民善于观察和探究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以原始造物技艺诠释着自身对“物我关系”的思辨,因此其造物思想体现出较高的实用性,利用分布于热带地区的乔木——构树树皮制作的树皮衣就是充分体现。宋代《太平寰宇记》中叙述:“绩木皮为衣,以木棉为毯”,清代《黎岐纪闻》中也有记载:“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这些都体现了黎族先民筛选自然材料造物的原始智慧,也体现出他们基于生活环境所做出的思考。据研究,黎族先民通过对聚落周边多种树木树皮的反复试验,筛选出纤维韧性较强、软硬程度适中的构树树皮作为制作贴身衣物的原材料,并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将树皮纤维制作成形状、大小不一的衣物、被单等,既可遮羞蔽体也能保暖,是海岛原始社会文明程度演进的重要标志之一。

  黎族藤竹编技艺是黎族先民又一造物智慧的体现,并贯穿于黎族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黎族人民探索出藤竹材料材质牢固、韧性强、导热性差等特点,并根据生活需要不断改良工艺,编造出筐、篓、篮等日常器物,体现出他们对器物使用耐久度、造型可塑度、家居舒适度的实际需求。民国时期的《海南岛志》中就有描述:“其藤竹器之制作,间有甚精致者。”可见,黎族先民在造物过程中既有实用功能的筛选,也有审美意识的融入。

  黎族制陶技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在《诸蕃志》中形容黎族制陶技艺“以土为釜”,“土”指的是黎族聚居区常见的红壤土,“釜”则是现代蒸煮器具的前身,这体现出黎族制陶材料的原始性和使用功能的融合。黎族制陶的独特匠心还体现在泥条盘筑的工艺之中,即将泥土搓成长条并以圆环状逐层堆叠的方式制坯,再根据不同用途做成锅、碗、瓮、盆、罐、蒸煮器、煮酒器等。这样烧制出来的黎陶原始古朴,器型体量适中、比例得当。

  备物致用的匠心巧思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对原始造物工艺的评价围绕三方面展开,即“工巧、善用、美饰”,一些黎族传统手工艺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黎族人民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会将事先准备好的树皮汁液拍洒在陶器上,这些富含多种化学成分的树皮汁液遇热蒸发后便在陶器表面留下一些黑褐色斑点。每一个陶器表面的斑点都不尽相同,成就了黎族制陶“孤品”的艺术特质。同时,黎族人民还会用木棍或带尖刺的植物在陶器表面拍印几何形式的装饰线条,如企盼岁岁丰收的鸪鸟纹、寄托孕育生命希望的蛙纹、粗犷有力且方圆交错的云雷纹。黎族人民以写意的方式描绘他们眼中的山川河流、花卉植被、吉祥瑞兽,借助抽象化的意象体现出庄重包容、吉祥如意以及延绵不绝的文化寓意,同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海南黎族聚居区,骨器制作技艺已历经数百年历史。清代《广东新语》中有“黎人髻有金银钯或牛骨簪”的记载,描述的便是黎族先民将牛骨制成发簪的习俗。《海南岛志》民俗篇亦有“中部黎妇亦喜以绳系兽骨为颈饰”的记载,均阐明了骨器作为饰品深受黎族先民的喜爱。这种由兽骨经过精心雕刻而成的艺术品蕴藏了丰富的艺术密码,表现出黎族人独特的审美个性。

  在骨簪制作过程中,黎族人民通常选择适合的骨材,经由水煮脱脂、劈砍切割两项工艺得到骨簪原料,然后通过修整、雕琢,将骨簪的形态及纹饰进一步细化,而后运用植物染料对阴刻部分染色,待色素在骨面沉淀后抛光打磨,最后炙烤骨簪以达到加固和定型的目的,并配以丝穗提升整体装饰效果。骨簪的原材料形状及体量均不相同,造就了每一把骨簪别具一格的艺术形态,加之不同配饰点缀,风格迥异。在庆祝传统节日“三月三”时,黎族妇女都会佩戴骨簪,精美的雕刻工艺与灵动摇摆的配饰交相辉映,映射出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守正创新的当代传承

  黎族传统手工艺是海南先民生存智慧和审美情趣的结晶。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骨器制作技艺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藤竹编技艺入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非遗以跨越千年的古朴形态向人们展示着南国热土上的精湛技艺,然而,现代化的批量生产模式给黎族传统手工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海南不断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体系,积极开展有效的保护传承工作,提升非遗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今年7月1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开始实施,进一步推动海南非遗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

  对于黎族传统手工艺来说,也将搭乘海南国际自由贸易港和乡村振兴的快车,进一步与旅游活动融合发展。2021年,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举办非遗研学创意设计大赛,紧密围绕海南本土传统手工艺,探索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举办专项比赛、研学活动等方式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将海南黎族的指尖技艺逐渐转变为指尖经济。

  2022年,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还依托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学员,聘请省级传承人现场教授黎族藤竹编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等,让更多人真切体会到黎族传统手工艺的实用价值与艺术魅力,从而推动黎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当然,海南黎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绝非改头换面,而是基于“守正”理念之上的创新,守护的不仅仅是“技”,更是人们在漫长生活中实践出的“艺”,体现着海南人民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