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呲……呲……”刻刀在瓷板上游走,握着刻刀的双手因长期用力,骨节处的老茧十分突出。随着刻刀由细换粗,瓷板上的线条逐渐清晰。此时,刻瓷人的身体早已离开椅子,整个上半身的重量都压在了握刀的双手上。
“刚才这个刀法,就叫推刀法。”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钟立维直起身子,向记者介绍。
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的瓷雅轩工作室内,陈列的刻瓷作品中既有《簪花仕女图》《兰亭序》等古代书画名作,也有《五虎图》《百鹤图》等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刻瓷被称为瓷器上的丹青,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的传统艺术。”钟立维说,刻瓷制作成形要经过选瓷、构图、雕刻、着色等步骤,涵盖錾、镌、推、研、色等技法,雕刻一幅作品至少需要十几道工序、几万次的凿刻。
钟立维从小看外祖父刻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岁开始正式接触刻瓷,刻刀一握就是60年。2011年创作《富春山居图》时,钟立维将13块瓷板拼成长10.08米、宽0.4米的长卷,除了吃饭睡觉,几乎不离案桌。经过1年多,钟立维用刻瓷技艺将原作中的书法、绘画、印章等一一还原。
传统刻瓷多在瓷器上雕刻,颜色也多为红、黑等单色调。为了扩展作品题材,钟立维将刻瓷发展到瓷板上,在传统的錾刀法基础上创新了镌刀法和推刀法,又在工序上增加了研磨着色,赋予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新生机。
由于市面上没有适用于镌刀法和推刀法的工具,钟立维的镌刀和推刀都是亲手制作打磨的。“錾刀法是通过锤子击打刀具,以点成线,以线成面;镌刀法是像握笔一样握住镌刀剔刻瓷面,用来展现动物皮毛和人物毛发的细腻质感;推刀法则是用推刀推出线条,使线条粗细均匀、舒展流畅。”钟立维介绍。
镌刀法雕刻的《五虎图》,毛发清晰可见,栩栩如生;推刀法呈现的《兰亭序》,顿挫自然,潇洒流丽……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对钟立维来说,人物、山水、花草、百兽等,凡是能着于笔墨之物,无不可刻于瓷器之上。
从青丝到华发,钟立维开始思考如何让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2013年以来,钟立维在高校设立刻瓷专业课程,口传身教,辅导过80多名本科生、6名硕士研究生;在工作室免费收徒,培养刻瓷传承人。
“传统技艺不仅有成熟的技术,更代表了老一辈手艺人积淀下来的文化记忆。”钟立维说,“人在手艺在,传承刻瓷技艺也是传承历史。”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