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将建立奉先寺大像龛数字档案 再现卢舍那大佛最初的美丽容颜
来源:央广网 记者 夏莎 赵梦阳 发布日期:2022-08-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漏水治理与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竣工,时隔200多天,卢舍那大佛微笑再现。卢舍那大佛作为龙门石窟的主佛像,数字化信息收集有哪些特点?目前数据完成情况如何?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高俊苹。

  由于自然因素,石窟文物本体客观上一直处于不断风化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开展文物保护工程。但每经一次保护工程的实施,也会对文物的原真性造成一定程度的流失。“因此,在奉先寺保护工程中,同步进行数字化记录迫在眉睫。”高俊苹说。

大修中的龙门石窟(央广网发 张亚光 摄)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开凿于大唐高宗时期,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不朽巅峰,代表了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艺术成就。

  这一组大像龛本身的特点也让此次数字化采集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

  高俊苹说,该组大像龛规模庞大,整个大像龛南北宽33米,东西进深40米。此次数据采集的范围很大,包括了奉先寺的所有壁面、大像龛的龛顶、地面还有附属的像龛群。

  大修中的龙门石窟(央广网发 张亚光 摄)

  奉先寺雕工精湛,包括了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多种工艺,还有多块历史艺术价值非常高的碑刻题记,“因此,需要采取多个角度,使用多种数据采集手段。”据高俊苹介绍,目前,已确定要使用的有多图像摄影测量、无人机摄影测量、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手持三维激光扫描和关节臂高精度激光扫描五种方式。

  针对此次考古调查中的新发现,比如,造像身披金箔、琉璃作眼,高俊苹表示,他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微距镜头拍摄和高精度三维激光采集。

  据了解,此次数字化采集工作还需要借助文物保护工程的脚手架,分批分层进行采集。比如,多图像摄影测量这项采集,就把奉先寺整体分成了500多个单元。同时,采集人员需要高空作业,给采集工作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卢舍那大佛(央广网发 张亚光 摄)

  此外,采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需要通过软件进行计算,对服务器的运算能力和软件的处理调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奉先寺大像龛兼具超高超大的体量和超精超细的雕刻细节。如何将宏大的体量与精细的细节两者融合是目前数字化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这堪称目前中国石窟寺数字化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也必将对探索建立石窟寺数字化标准起到里程碑的作用。”高俊苹说。

  工作人员需借助“大修”脚手架开展部分数据采集工作(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高俊苹表示,此次数字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场勘查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手段,对奉先寺所有信息做好整体和细节的数字化全息记录和呈现,建立当前技术条件和认知条件下最完善的数字化档案,为保护、监测、修复、考古、研究、展示等各项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据悉,目前,此次数字化工作已完成了需要借助脚手架开展的数据采集部分,包括多图像摄影测量、手持三维扫描仪的数据采集。等脚手架拆除后,工作人员将再进行无人机摄影测量、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关节臂高精度激光扫描。后期会进行内业数据处理,最终建立整个奉先寺大像龛的数字档案。

(央广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