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棒喝,最初是指佛教禅师接待初学者时,常常用棒当头一击或朝他大喝一声,使他领悟。后指人在迷惑或误入歧途的时候,以非常直接、迅猛的警告方式,促使其尽快醒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进行改正。
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唐代禅师惠然所辑的《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文载:“从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禅宗修行中,有人用棒击来警醒,有人用大喝来启发,哪种方式更为亲近或有效?尽管原文中并未直接提及“当头棒喝”这一成语,但其核心意涵正是源自于此,描述的是禅宗大师采用直接、激烈的手段促使弟子瞬间觉悟的教学方式。
“喝法”和“棒法”都是禅宗特有的启发方式。禅门认为“真理”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根据“顿悟”的理论,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禅师接待初学者或求教者的时候大喝一声,或当头一棒,令其断绝无尽妄念,停止万般思虑,以最本真的面目予以回应,促使其当下觉悟本心,明心见性。
在禅宗历史中,较早运用“喝法”这一教学手段的代表人物是唐代高僧马祖道一。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怀海禅师初见马祖道一时,马祖道一曾以威严之势发出一喝。多年后,怀海禅师向其弟子回忆道:“佛法非同小可。昔年我参马祖,蒙其一喝,竟至三日耳不闻、目不见。”
然而,将“喝法”发扬光大的是临济义玄禅师。义玄禅师深入经藏,于教门有深厚根基,他多方行脚,遍参知识,故他由教入禅、开悟证道之后,能够博采众长,机辩纵横,拈来即是,大机大用,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临济宗风。唐懿宗仰慕义玄禅风,赐谥号“慧照禅师”。
义玄禅师有四种“喝法”,依据不同的时空、背景及对象灵活运用,有时其声如金刚王宝剑般锐利,有时如踞地狮子般威猛,有时又似探竿影草般细腻,有时则座上静默、无“喝”胜有“喝”。
佛教界一般认为,“棒法”始于稍晚于马祖道一的德山宣鉴。德山禅师经常用棒穷追学人,以作为引导开悟之机法。《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记载德山禅师垂示云:“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意思是无论言辞表达得巧妙或是笨拙,均需承受责罚。有一次,德山禅师对弟子们说:“问即有过,不问犹乖。”意思是提问即有错,但不提问更非妥当。听闻此言,一名弟子不言不语便上前礼拜。可德山禅师仍旧挥起棍棒施以惩戒。弟子不解地问:“我方才开始行礼,为何要遭受责打?”德山禅师回答:“待你言语出口再施以惩戒,便为时晚矣。”因为德山禅师曾言:“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禅宗之“道”本不可言说,一般人往往固执于言辞文字,受制于个人所学,难以觉了。因此,德山禅师采取这种独特的方法,旨在使弟子跳出固有思维的窠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重生。雪峰禅师就曾说:“我在德山棒下,似脱却千重万重贴肉汗衫。”
后来禅宗门下“棒喝交驰”遂成风气。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所谓,“德山棒,临济喝,留与禅人作模范”。后世“当头一棒”“当头棒喝”广为流传,泛指警觉迷误。如《镜花缘》第八四回写道:“这个笑话虽是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听了,却是当头一棒,真可猛然唤醒。”清代李绿园的《歧路灯》第一四回云:“那日程希明当头棒喝,未免触动了天良。”当代作家鲍昌《庚子风云》:“终于,大家被李来中当头棒喝地唤醒。”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生活的琐事和工作的压力所困扰,有时容易迷失方向,陷入一种困顿焦虑的状态。此时,如果能有“当头棒喝”,让人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并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方向,将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觉醒。同时,“当头棒喝”也提醒我们要有勇于接受批评和改正错误的勇气。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认真反思,反求诸己。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