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厚重的边地人物卷     ——读黄立康散文集《巴别塔的砖》
来源:中国民族报 师立新 发布日期:2022-07-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黄立康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这是A面,一盘磁带、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世界的A面。

  A面是外向的,它刻录着一个侧面的声音、一个人的视域、一个房间的极昼和一个世界的纷繁。按下开始键,调高音量,你将听到一个小城男孩清唱的独白。你可以为我的独白配上清浊起伏的木吉他声,我将为你讲述我青春的挪威森林、迷茫的1984和而立的平凡世界。

  ——选自黄立康散文集《巴别塔的砖》

  新散文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情绪为关注点,强调对社会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探究。纳西族青年作家黄立康的散文集《巴别塔的砖》,以新散文的写作方式描述云南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为读者构建了色彩厚重的边地人物卷。

  飞速向前的时光,会带走许多东西,黄立康以土生土长的滇西人的目光,追溯过往、凝望当下和眺望未来。《巴别塔的砖》全书17个篇目,分为“A面”和“B面”两辑,整体凸显社会转型期云南俗常人物的处境和命运,丰富了作品的边地艺术审美内涵。整部散文集汇聚了滇西的民俗知识、民族方志、村巷市井等内容,多层面地展示社会生活面貌。通过旧时光里的痕迹、现实的境况,以及人物的精神指向,作品饱满地勾勒出木氏土司、同事、父母、商贩等一系列人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态度。

  “A面”辑以浓郁的边地特色、人文描写,向读者揭开了滇西群众的生活场景。独有的地理属性、强烈的乡土意识,形成了黄立康的写作标识。本辑文章从木氏土司的诗作、乡村教育、边地各民族的往来,到父亲和自己对新时代的感受等,强调的是地方经验,作者以自如的扎根书写赋予其边地审美特色。在新散文的表现形式下,文章力求接近生活本身,自然地通过生活细节来引发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进而更加深刻地考量人生意义。因而,“A面”辑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独特的,作家的思考也极具独立性。

  《巴别塔的砖》是黄立康对自己个性化散文场域的建构。在“B面”辑里,他柔软地写自己的生命成长以及妻儿、父母、双胞胎哥哥、老庚等一众人物,他们各有一面、各具性格。在本辑各篇目中,作者以吾乡吾土的情怀对现实各领域和各层面进行表现,注重在场感,对特定的人、现象、事件有着深入观察和体会。将零星化、碎片化的人物描写,复合成感觉与思想、情感与形式相吻合的形象。同时,黄立康还启用气味、梦境、酒杯、地图等意象,渲染小城的文化记忆、小城孩子的拘谨以及凡尘日子里的琐碎。在生活现实的感触及细节中,他发现和挖掘思想、情感、启悟,让文本更趋多样性和丰富性。

  钱穆先生言,“世俗即道义,道义即世俗,这是中国文化的最特殊处”。《巴别塔的砖》全书采用多点辐射式的叙述方式,层次丰富,字词间的世俗生活荡漾着见证和考量。自然与历史,是写作的价值根基,黄立康选择以自己的视角观照民族性、社会性,塑造历史与现实中的平凡人。他以滇西铺展开空间、场景,穿越具体和想象的经纬,安放自己观察到的现实及重复修正的精神世界,进而支撑起人物的画面感和生动性。作品中的“人像”“物象”代表的并非只是个体的命运遭际,实则更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真实的群体状态,故而达到了以文学艺术呈现生活、反映文化本质的高度。

  在《巴别塔的砖》各篇目中,黄立康的文字着力点、散文风格立足于地方背景,但又完成了高于地域的探究。他很自如地引用古诗文、现代歌词、歌谣,其中表现的情绪或思辨色彩,映照出独具个人特色的文学表达。他的生命经历和探访,触及的是民族团结、生态文化、原乡烙痕与现代社会,印证了作家的人文关怀及精神问询。

  散文集《巴别塔的砖》书名很有意思,我认为此处的“巴别塔”可以理解为理想。在黄立康心里,默默修建着自己文学的“巴别塔”, 并把集子中一篇篇文字视作建塔的砖,他有修建此塔的信心及能力。我相信,一个贴着地平线、关注生活的作家,未来必能走向更广博的天地。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