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汉字,如何焕发新生?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李娜 发布日期:2022-07-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汉字设计史》装帧设计 

  “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设计

  “北京礼物”标志与识别系统

  甲骨文表情包系列设计

  甲骨文表情包系列设计

  北京工美集团标志设计

  甲骨文文创·绘图模版

  甲骨文交互作品·甲骨宇宙(全息技术)

 

  【艺述热点】

  近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陈楠的著作《中国汉字设计史》荣获“2022年纽约TDC68传达设计奖”,该书同时入围“2021年度中国好书”。

  作为一本系统研究汉字设计历史的专著,《中国汉字设计史》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和文字学领域独立出来,在设计学的维度下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对热爱汉字艺术的广大读者群体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汉字设计究竟有何独特魅力?如何才能做好汉字设计?本期“艺述热点”,我们采访到陈楠教授,听听他关于汉字设计的研究探索与心得体会。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汉字设计史》这本书的创作背景、突出特色以及书籍设计的理念。

  陈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术领域关于汉字设计的研究与实践非常丰富,但多集中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以及对于特定人物、书体、单字的训诂与考证,或常见于书法艺术、编排设计、实用字体设计、美术字与标志设计等领域。当下,关于汉字设计思维与方法论的研究成果较少,将科学技术与传播媒介等维度纳入汉字设计史视野的研究与实践则更为鲜见,缺乏以鲜明的历史观为指导、以设计学为主线的汉字设计史体系整理。我们有责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使之活化并应用于今天的设计实践。《中国汉字设计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应运而生。

  《中国汉字设计史》是一部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历史的专著。该书以汉字设计的发展脉络开篇,结合设计学、传播学和美学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与分析,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思维与方法。该书装帧设计的一大亮点在于,书名中的七个汉字分别以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楷书、宋体、黑体七种书体呈现,以表现汉字字体的发展历程,每个字又分列出其英文直译与汉语拼音写法,与书名的英文翻译形成对比,暗喻汉字作为意音文字的特性。

  记者:您在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汉字设计思维与方法论,请您结合自身的设计实践,谈一谈汉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创作思路有哪些?

  陈楠:实用字库设计是汉字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实用字库里既包括宋体、楷体、黑体等印刷标准字体,也有源于古代书迹碑刻的复刻字体,还涵盖风格各异的美术字体。这些字体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出版、商业推广和互联网平台等领域,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和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汉字本身的传播效果与艺术表现力。

  设计实用字库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每一套字库都包含六千多个汉字,设计中不仅要注意每个单字的呈现效果,还要考虑文字随机编排成段时的整体关系。1999年,我开始设计甲骨文字库,这是一套建立在固定几何网格上、具有现代设计美感的古文字字体,经过反复设计调整最终于2017年正式发布上线。汉字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符号,其设计不仅要注重形式美感,也需要结合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因素去分析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

  同样是汉字设计的重要分支,图形创意汉字设计需要平衡文字识别与艺术创意的关系,常应用于广告海报、影视包装、品牌标志等领域。作为图形创意元素的汉字,允许进行笔画增减、图形重构等设计处理,同时也要注意文字能否被正确识别。如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的知名品牌“北京礼物”的标志,就是将汉字“京”与英文“Beijing”进行重构而成的创意图形;北京工美集团的标志则是对汉字“美”的笔画进行了秩序化与装饰性的设计处理。

  在新时代,面对更加高速、海量的信息传播与全新的沟通交互方式,如何传承汉字设计的文脉、探索创新设计方法是摆在当代设计师面前的新课题。

  记者:近年来,许多艺术院校都设置了汉字设计的相关课程,您认为目前高校的汉字设计课程有何特色及不足之处?字体设计师应注重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陈楠:中国是设计教育大国,除专业艺术院校外,很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置有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受科技进步、媒体革新的影响而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方向与课题,但支撑这个专业的看家本领依然是对字体、图形、色彩、构成的把握,字体设计是重要的基本功。

  20世纪5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前辈们在国内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字体设计教学体系,包括标准字体与美术字体的基础字体设计训练,以及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专业实践中的字体设计,直至今日仍然是不少院校主要的字体设计教学模式。近年来,对于汉字设计的教学创新也出现了很多实验性探索,如以汉字为符号元素的纯艺术创作,以及与最新科技融合的实验创作等等。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第一,应加强对汉字设计史的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欠缺会导致设计师创作灵感的枯竭与形式选择的混乱,出现不顾构字原理与汉字传承关系的随意变形等现象。创新不能以牺牲文化传承为代价。第二,应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结合。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要适当增加日常书法体验,并积极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去。第三,要平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忽视传统会使汉字设计失去文化的灵魂和创新的活力,汉字设计应基于传统,但又不能墨守成规,正如书画家董其昌所强调的“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第四,汉字设计教育同样不能忽视国际交流。在大力推广汉字文化的同时,也要从其他国家的文字设计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

  记者:当下,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汉字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设计师们的青睐,掀起了一场场“国潮热”,同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新生代字体设计师。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中国汉字设计在未来还有哪些发展新方向?

  陈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在青年群体中风靡“国潮”,我认为是极大的好事。记得二十多年前刚刚使用电脑时,国内只有几十款字体可用,当时许多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海报设计时,喜欢把英文甚至拼音字母放大,而尽量缩小汉字。今天,如此多的年轻人谈汉字、爱汉字、设计汉字,这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表现,也再次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我相信,未来的汉字设计会更加注重艺术形式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从基于社交网络传播的汉字表情包,到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汉字定制设计与交互作品,再到应用视频音频、全息技术等科技手段的汉字艺术装置,科技的创新发展会为汉字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同时,未来的汉字设计可能会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播,重视与大众的交流互动,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汉字的设计中来,这也为专业设计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报记者李娜采访整理)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