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吐绿,正是采茶好时节。南方不少寺院恪守丛林古规,法师们前往茶园采茶,阐扬农禅之风。
唐代,尤其是禅宗兴起之后,茶在佛教寺院中广为普及,茶事成为寺院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的寺院更是自己种植茶树。僧人认为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历代僧人饮茶、种茶并研制茗茶,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许多寺院仍保持着种茶、制茶的传统。
浙江杭州径山茶始于唐,名显于宋。径山种茶始自径山万寿禅寺开山法师法钦禅师,他与僧团大众在寺院周围广植茶树。《余杭县志》记载:“径山寺僧采谷雨茶者,以小缶贮送。钦师曾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传承千年的径山禅茶与径山万寿寺禅法传袭至今,传播于海内外。在径山,千百年的演化形成了径山毛峰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和宋式禅院茶礼——径山茶宴。径山茶宴作为普请法事和僧堂仪规,在宋元时期被严格规范,并纳入到《禅苑清规》。茶会、茶礼视同法事,其仪式氛围的庄严性、程式仪轨的繁复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茶艺习俗的经典样式。2011年,径山茶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径山万寿禅寺是径山茶宴的传承保护单位,寺院的法师于每年清明谷雨前后,采制雨前茶。
浙江径山万寿禅寺茶园。径山万寿禅寺供图
农禅并重之古风,源自百丈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举。各大丛林秉承百丈家风,在劳动中悟道的高僧屡载灯录。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的法师们自耕自养,寓禅于农。法师们在远离尘嚣、衣食自足之余,一心参究,即所谓“运水搬柴无非佛事,舂米做饭正好参求”,也由此避免了因“拘身长坐”导致的诸多禅病。云居山上的百亩茶园由虚云法师带领一诚、传印等弟子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种植。“摘茶更莫别思量,处处分明是道场。体用共推真应物,禅流顿觉雨前香。”如今,法师们仍然在采茶、制茶的劳作中体悟禅意。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法师们采茶。 真如禅寺供图
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所在的林山村海拔500多米,雾浓露重,气候清凉,是莆田主要的产茶区之一,而南少林寺极盛时有茶园1000多亩。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南少林寺发现“诸罗汉浴煎茶散”等北宋石槽刻字,可推断南少林寺种茶的历史最迟可追溯在北宋。经考证,“诸罗汉浴煎茶散”是用当地的茶叶和中草药煎熬而成,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锻炼筋骨,增长功力。从北宋的南少林禅茶,到贡茶“林山云雾茶”和“诸罗汉浴煎茶散”,再到现今精心制作的禅茶,从古至今,南少林的茶和禅须臾不分,茶禅一味。法师们在参禅与练拳休息时品茶,茶道中的许多仪轨和修心方法,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禅定修炼。南少林寺千年禅茶焕发勃勃生机,现有老枞梅占、黄旦、黄观音、黄玫瑰、水仙等名优茶种茶园,方丈带领僧俗二众种茶、采茶,精心制作禅茶。
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法师晒茶。 南少林寺供图
《中国民族报》(2022年4月19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