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少数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来源: 本报记者 周芳 发布日期:2022-04-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关系着中华文脉的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就在上月,“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社会关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对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4月,草长莺飞,万物葳蕤。家住辽宁阜新市的海春生连日来特别兴奋,因为《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了,这意味着古籍人新春天的到来。多年来,海春生致力于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整理和保护,所藏文献多为珍本、善本和孤本。2019年,海春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古籍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步。

  让宝贵的文化遗产留得住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实证。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是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此次出台的《意见》对新时代全国古籍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对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针对性很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以下简称“国家民委古籍室”)业务处处长杨硕表示。

  与汉文古籍相比,少数民族古籍具有诸多特点。比如,主要散藏在民间和边疆民族地区;不但有文献资料,还有大量口传资料;涉及民族多,分布不均衡;在整理方法和研究理论上,尚未形成有系统的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等等。这些特点体现了少数民族古籍的珍贵价值,但也反映了该项工作的难度。

  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迈开步伐。全国各地的古籍工作者跋山涉水、深入一线,抢救、整理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约百万种,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有效保护。从口传资料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牍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宗教、工艺、美术;从纳西东巴文、西夏文、察合台文到我国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所涉古籍包罗万象,其中有大量孤本、珍本和善本。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也由此加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务院目前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有1133部,约占总数的9%。在工作过程中,广西首探“以高品质复制件换原件”的工作模式,形成可资借鉴的“广西经验”;云南抢救征集了彝、傣、瑶、纳西、傈僳等民族文献古籍共3500余册(卷),建成我国西南地区收藏古籍种类最多、原件最多的民族古籍资料库;新疆派专人赴南疆地区搜集578部古籍,并完成1169部20万页察合台文、蒙古文、锡伯文等古籍数字化扫描……

  “截至2020年底,广西共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古籍1.2万多册(件),其中有些已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精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介绍。

  “十三五”时期,在国家民委古籍室的带领下,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扎实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古籍条目近10万条,被誉为“少数民族的四库全书总目”;为解决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普查难、定级难问题,国家民委古籍室组织专家深入10多个省(区、市)调研,制定该领域首个国家级行业标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为广大一线从业者送上了“说明书”。

  摸清楚少数民族古籍家底委实不易,但古籍人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目的就是让这些承载着厚重文化记忆、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留得住。

  让古籍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内涵起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不仅记载在《二十四史》等汉文古籍中,也记载在彝文《西南彝志》、纳西东巴文《创世经》、古布依文《献酒备用》、古壮文民歌抄本《瓦氏夫人》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这些穿越历史风尘的古籍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大量的少数民族民间契约和官方文书,充分反映历史上各民族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互动,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实。“三大史诗”《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傣文、藏文、满文、蒙古文、西夏文《大藏经》与汉文《大藏经》共同构成的世界上最全的大藏经系统,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宝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滋养。

  挖掘好、使用好这些古籍资源,有助于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广泛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共识。

  2021年以来,国家民委古籍室相继组织实施“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古籍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等重点项目,为全国民族工作系统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搭建新的工作平台。其中,“出版书系”第一批试点选取《瓦氏夫人抗倭故事歌译注》等5部古籍精品;“三交故事”将从约50种古籍中提炼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实,撰写成文字生动、可读性强、易于推广的短篇故事。

  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进一步阐释研究少数民族古籍,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和利用,发挥其汲古润今的作用,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赴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抢救收集文书类少数民族古籍。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

  纸虽寿千年,但长期束之高阁难以实现传承和利用的价值。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需要想更多的办法、用更多的手段,让原版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近年来,到云南大理研究白族大本曲的高校师生越来越多,白族大本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森忙于接待、介绍相关情况等,忙得不亦乐乎。“希望借《意见》出台的东风,吸引更多的人来抢救、保护和研究大本曲,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大本曲更好地传承下去。”杨森说。

  为更好地保护古籍原件,古籍数字化已成为业内共识。推进古籍数字化,统筹实施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正是此次《意见》对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提出的要求。

  去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高盟参与编撰了《中国少数民族讲唱类古籍采集技术规范(草案)》,今年他正在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探索采用立体全景影像采集技术记录《格斯尔》、白族大本曲等讲唱类民族古籍。“古籍数字化是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不仅记录文献本身的内容,还能记录说唱艺人的民族语言、动作、表情和各种现场信息,使后续研究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让古籍活态传承。”高盟表示。

  由于少数民族古籍情况复杂,在数字化上还未形成统一的工作标准和著录规则,但得益于几十年来的整理出版工作以及“中华字库”工程积淀的丰厚基础资料,虽起步较晚,但进展颇快。目前部分省区和民间团体已经在珍稀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濒危讲唱类古籍采集等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小型专题数据库已经问世,并开发了少数民族文字输入法和字库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民委古籍室正积极参与中宣部牵头的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组织编制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指导意见;联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策划实施“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网”项目,拟以全国现存的民族古文字为对象,统筹发布其字符库、输入法及相关研究成果等,项目完成后,将为中国古籍整理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基础技术资料。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传之无穷。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与保护,使命光荣,前景广阔。

  (本文图片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提供)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