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看佛造像
来源:山西日报 李晋瑞 发布日期:2021-09-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大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无论是地理上的经纬,还是文化上的南北,位置都很特殊,加之地处边塞,文化交汇不断,北魏、辽金时期的古建筑遗存很多,看那些恢宏庞杂的庙宇、巍然挺立的寺塔、技法迥异的石刻、木雕、泥塑以及斑驳的壁画,匠心无不独具于诸般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中。

  在大同看古建筑,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关帝庙等大小寺院里的各类造像是一定要欣赏的,武州山南麓的云冈石窟尤为有看头。一是现存的254个洞窟中有5.9万余尊造像分布在东西1公里范围内;二是整个石窟是佛教东传后我国雕塑艺术的第一次光彩大放;三是可以充分看到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在造像艺术上的体现,加之华严寺、善化寺的木雕、泥塑,基本上就可以厘清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流变。

  云冈石窟可谓北魏时期的石雕艺术宝库。石窟寺原本起源于古印度,当看到有些柱头出现爱奥尼克式样以及一些石窟龛眉上出现茛苕叶的纹饰时,不由心生好奇。听讲解员释义,那些柱头和龛眉纹饰确实来自古希腊,只不过是通过犍陀罗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

  顺着几个洞窟依次看过去,如同看到中西文化杂糅融合的过程。飞天造像尤为明显,初始属于南派(印度),体态丰腴、短衣赤足、面相平板,造型有些丘比特的意味;后以北派(中国)为主导时,飞天造像看似轻灵飘逸、风致娴雅、形态各异,极能表现乘风化羽的韵致,尤其是一些并腿曳腰的飞天造像,与汉代石刻中的鱼尾托云较为类似,但又比汉代造像柔美生动了许多。

  大同佛像服饰随时代变迁而变化,譬如早期的佛像衣服薄而贴身,到后来则是披挂在身,在脚踝处张开,并且左右对称,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衣褶上,早期圆角流畅,后期则如鸟翅般尖挺。

  佛像姿态更是从交脚坐,到跌趺坐,再到立式,变化多端。尤其是出现了丰腴、细腰、眉毛优雅的S形立像,引得郑振铎赞之为维纳斯合掌露齿菩萨像。当然,相对于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像的富丽华贵,云冈石窟佛像要显得敦厚质朴一些罢了。

  从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关帝庙等看,单从造像艺术而论,可以清晰地看到唐宋之后几乎不再有石刻,佛像材质多用木雕泥塑,面容、身板、衣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梁思成先生讲:“唐代直抵顶峰,其后姿容凝重、板滞之病越来越浓。”如果细品诸多佛像,确实能看到六朝之古典妩媚、唐代之成熟自信、宋辽金之优雅,明清之后的佛像艺术则弱于前朝尤甚。

《山西日报》(2021年9月18日 12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