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焕新开放,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来源:中国民族报 潘伟 发布日期:2021-07-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北京白塔寺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侧,历经两年的修缮,6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巍峨的白塔在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庙宇映衬下更显得雄伟壮丽。漫步在白塔寺周边的胡同就像穿越时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北京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

从附近咖啡店眺望白塔。康蕾摄

  前世今生

  白塔寺前身为辽代永安寺,元代为大圣寿万安寺,因寺内有一座元代的大白塔,俗称白塔寺。据元如意祥迈长老撰《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探明,永安寺始建于辽寿昌二年(1096年),因罹兵燹,皆尽废弃。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勘察选址,由尼泊尔工艺师阿尼哥设计建造覆钵式藏式白塔。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白塔建成后,以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以为界至,建大圣寿万安寺,寺院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基本界址:南至临街山门位置,西至宫门口横胡同,北至安平巷,东至赵登禹路与阜城门内大街相交处的南北胡同。寺院的规模之大,可以从当时举行的一些重大活动中得见。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在万安寺主持“国忌日”活动,饭僧达七万多人,可见其宽广、宏敞。元人记载说,万安寺关山门要“骑马摇铃”。

  元末,万安寺毁于雷火,除白塔和影堂外,其余房舍化为灰烬。元人张翥有诗云:“岂复神灵有遗恨,冷烟残烬满荒台。”万安寺焚毁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人问津。明代文人刘基曾到过白塔寺并赋诗《白塔寺》感叹:“物换星移事已迷,重来此地惑东西。可怜如镜中天月,独照城乌夜夜啼。”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才对白塔进行了一次较小规模的修缮,并立一通小石碑。明天顺元年(1457年),宛平人郭福奏请朝廷,重兴寺庙,并赐名为“妙应寺”。至于为什么改名妙应寺,清乾隆皇帝在《高宗御制重修妙应寺碑》中,对“妙应”二字作了理解表述,即“无而能妙,空而善应”。明朝统治者不像元朝那样为藏传佛教大兴土木,重修后的妙应寺与元代的大圣寿万安寺面积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妙应寺的建筑按照汉地“伽蓝七堂”的禅宗寺院格局修建,白塔位于中轴线的北侧,寺院格局转变为前殿后塔的模式,除白塔外,不再凸显藏传佛教寺院的风格。

  清朝统治者大力扶植格鲁派,并给予特权。乾隆皇帝在《御制喇嘛说》中阐明:“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妙应寺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清朝曾多次修缮,在大觉宝殿和七佛宝殿东西两侧分别立碑,康熙二十七年(1668年)“圣祖御制妙应寺碑”和乾隆十八年(1753年)“高宗御制重修妙应寺碑”各两通。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白塔寺遭受重大洗劫,寺院严重被毁,后各界人士多方捐资重修。民国时期,军阀连年混战,白塔寺越发凋敝,辉煌不再。寺内喇嘛迫于生计出租了庙产,农历每月逢五逢六举办庙会。庙会上有缸瓮、山货、估衣铺等日用品摊,有豆汁、灌肠、江苏腰子等小吃摊,有变戏法、耍猴玩鸟、叠罗汉等杂耍摊,有唱大鼓、拉洋片、说相声等表演摊,成为当时北京五大庙会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白塔寺庙会依然定期举办,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当时流行的儿歌唱道:“你拍四,我拍四,老太太爱逛白塔寺。”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国家对白塔寺院落建筑进行了修缮,院落面貌焕然一新,1980年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实现了对公众开放。之后,又进行了5次大规模修缮,对古塔进行了抢修和保护。恢复了山门、钟鼓楼及东路建筑群,搬迁了西路居民,修缮了西路附属古建筑群,实施了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和文物建筑彩画工程,为白塔安装了避雷针,更换了酥碱砖石和支撑持木等。

  白塔寺有辽代的遗址,元代的白塔,明代的建筑,清代的彩画。它几度兴衰,几度风雨,几度战火;经历过朝仪,作过寺庙,举办过庙会,如今成为公众参观的博物馆。可以说,白塔寺是北京城自辽代以来的历史见证,尤其是见证了元大都的历史与兴衰。

修缮后的白塔。慕白摄

  精美呈现

  2013年至2015年,妙应寺白塔完成了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以来的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修缮过程中实测白塔的通高51.38米,纠正了以往不准确的记载,对白塔进行除湿、晾晒处理,更换了1万余块损坏的塔砖,解决了须弥座和覆钵体外层塔砖酥松的问题。更换了塔身起支撑作用的柏木芯,解决了柏木筋支撑不够的问题。据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修缮工程师熊炜介绍,在勘察处修缮过程中,发现了隐藏在白灰下的莲花瓣砖雕,证明外表光洁的白塔有可能在初建时外表装饰繁华,与《特建碑》记载“崇饰斯塔,取军持之像,标驮都之仪。碔砆下磐,琼瑶上扣。角垂玉杵,阶布石栏。檐挂华鬘,身落蛛网……”相符。修缮过程中,在探明塔内部结构时还发现塔的结构有两层,里外两层砖面之间,还有一道宽约3厘米的缝隙。白塔“塔肚”表层城砖砌体之内,还有一个“塔芯”,两层之间用铁耙锔进行拉接固定。外层砖是约46厘米长、23厘米宽、13厘米厚的大城砖,而里层砖明显要小很多,在砖的材质、尺寸,乃至砌法上都迥然不同。新的发现为白塔的修缮提供了新的要求,本着不改变历史原状的原则,工程师们采用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的传统做法对内外两层砖进行拉接,塔身采用麻刀灰进行覆盖。2年的修缮不仅解除了白塔的险情,恢复了塔的恢弘与庄严,还再现了“珍铎迎风而韵响,金顶向日而光辉。亭亭岌岌,遥映紫宫”坐镇都邑的气势。

  2016年夏季,北京地区持续强降雨,白塔寺大觉宝殿、七佛宝殿屋面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渗漏情况,雨水滴入室内,部分彩画受损,严重影响屋内的装饰和建筑安全。为此白塔寺管理处聘请专业的技术团队,采用数字技术对院落内的古建筑进行了“体检”。经过会诊,发现中路院落主要大殿大木结构均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歪闪变形、脱榫、斗拱倾斜、椽望糟朽等现象,中路其他文物建筑的屋面也陆续出现了漏雨的情况。随即专业团队确定了文物建筑存在的主要病害,锁定病害位置,对残损程度作出了科学判断,经过对病害发生原因的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屋顶漏雨和木质结构变形是件大事情,大殿已40多年未修缮了,对院内文物建筑的保护已迫在眉睫。自2019年6月起,对中路文物建筑开始了为期2年的“救治”工作。此次修缮工程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中路屋面渗漏严重、梁架变形的四座大殿进行挑顶,梁架归安加固;对配殿、庑房揭瓦屋面渗漏区域更换糟朽木构件;对塔院门、角亭、围墙、中路院落地面残损点进行修缮;对中路实施保护工程的文物建筑重做外檐下架地仗、油饰等。此次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低限度干预和最大程度保护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并依据历史资料恢复原有建筑形制。比如纠正过去修缮天王殿过程中的失误,根据历史资料和老照片将天王殿槛窗改为回光门形式。另外在对外檐进行彩画重绘过程中,究竟按哪个朝代的什么样式来做又成为难点,为此专家们将大觉宝殿和七佛宝殿内檐彩画与自1753年以来未进行彩画修缮的具六神通殿内檐彩画进行认真对比,得出了清中期风格的旋子彩画的结论,这让四座大殿外檐彩画重绘有了时代、形制和做法的依据。修缮后的中路院落文物建筑飞阁流丹、雕梁绣柱、层楼叠榭,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飞金走彩、层次分明、结构对称、美不胜收。

白塔寺夜间文化活动。沁蕊摄

  相得益彰

  随着白塔寺焕新开放,这座古朴的建筑群重获生机。

  “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西城区的阜景文化街片区域,这条街是从阜成门到景山西街这一线,老舍先生曾把这条街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一条街”。这里拥有历代帝王庙、白塔寺、广济寺、鲁迅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北海团城等重要文物资源,文化底蕴十足,是贯穿首都功能核心区东西的传统文脉。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居和胡同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已不适宜现代化的生活,自2013年起,阜内大街“白塔寺再生计划”启动,开始对背街小巷、传统院落整治修缮,既腾退私搭乱建的建筑,也邀请设计师在不改变风貌的前提下,融合社区居民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的要求,对传统院落和胡同进行设计和改造。改造后的白塔寺区域是一个为众商圈包围的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绿洲”,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社区生活恬静安逸。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在保持独具一格的胡同肌理和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居住片区原有居住功能属性不变的情况下,用创意点亮白塔寺区域,通过植入设计、文创和展览展示等新的元素,正打造新的社区雏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现了由侧重对“物”的保护向“文”和“物”保护并重转变,全面营造融合传统、创意、时尚的新文化街区。如今的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让步行、骑行、景观绿植等空间得到合理分配,老舍笔下的“最美的一条街”再次展现出美丽风姿,重现古都风韵。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白塔寺及周边的胡同已成为一段乡愁,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让历史文化“活”了起来。小巷、红墙、灰瓦,无一不是老北京独有的特色,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北京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

《中国民族报》(2021年7月20日 0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