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瓦猫:走下屋脊 再安“新家”
来源:新华网 记者 严勇 发布日期:2021-07-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张才在制作瓦猫。受访者供图

  昆明市地铁4号线上,一段瓦猫报站的视频引起张才的注意。对于这个琢磨了半辈子的器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瓦猫以年轻人喜好的方式融入这个社会,不再是那个放在瓦片上的“镇宅神兽”了。

  “是啊,瓦猫走下屋檐已经好长时间了。”他感慨道。

  瓦猫,虽冠以“猫”名,却寓虎于猫,取的是“猫容虎劲”,被认为是能看家护院、驱邪纳福的“镇宅神兽”,曾广泛流传于昆明、大理等地。瓦猫“安家”的地方很讲究,通常被放置在屋顶正脊、飞檐或门头的瓦片,故得名于此。

  48岁的张才是昆明市为数不多仍在坚持做瓦猫的工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做了30多年的瓦猫。即便是后来搬迁到了楼房,张才还是搭建了作坊,专门用来做各式各样的瓦猫。

  原先,昆明很多老房子门头上都会放置一只瓦猫。近年来,随着钢筋混凝土建筑代替传统民居,瓦猫逐步走下屋檐,告别了它传统意义上的安家之所。

  但作为手工艺人,张才想着还是得给它们安个新家。这意味着,他必须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在传承的基础上做一些创新。为此,他将瓦猫的身体变小,做成可以放在茶几、书桌上的小摆件。

  “手法没有多少变化,最难的还是拉胚这道工序。先做好它的身子和头部,再完善五官,通常做好一只‘瓦猫’需两三个小时。”张才说,瓦猫头部塑形是制作过程中最考验功力的部分。

  

  吴松懿展示收藏的各式瓦猫。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在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吴松懿近年来收藏了300多只瓦猫,整整齐齐安放在一个比她还要高的木架上。这些都是她和丈夫从云南各地老房子拆建过程中“抢救”回来的。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瓦猫“全家福”:有摆出一副战斗姿态的,有龇牙咧嘴笑的,还有呆萌装可爱的。一旁还放有几只可放在手心的瓦猫小摆件,将“猫”的部分进一步凸显,颇受年轻人喜爱。

  吴松懿介绍,因地区不同,瓦猫的形象有所区别。有人总结,呈贡瓦猫像天真的孩子,玉溪瓦猫像留须的巫师,而鹤庆瓦猫造型夸张,眼睛外鼓,耳朵直竖,咧着大嘴,舌头往外伸,露出尖锐的牙齿,且四肢粗壮有力,看上去很凶。

  “只要打听到哪里有瓦猫,我们就找时间过去。尤其是在一些老房子被拆之前,我们就跟主人商量好,出点钱把它们收回来。”吴松懿说,近20年收藏的瓦猫已经快放不下了。

  

  吴松懿在擦拭收藏的瓦猫。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这归结于她的故土情结。小时候,吴松懿家住昆明呈贡,许多人家的门头上就有一只瓦猫。如今,几十年过去,屋顶上有瓦猫的地方不多了,这让她不得不耗费心思去各地寻觅。

  由于收藏的瓦猫较多,吴松懿经常受邀办展。为了不造成损坏,她每次都是自己开车去,小心翼翼将各式瓦猫层层打包好,放在座位上。

  如今,因为非遗传承的需要,张才守着作坊的同时,还将主要精力放在授课上。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前往昆明学院等高校,为那里的学生讲述瓦猫制作工艺。他很欣喜地看到,得益于年轻血液的加入,瓦猫有了更为可爱的一面,被做成了各种卡通式样的手工艺品。

  “没想到,这些年瓦猫受到一些年轻人的喜爱,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张才说。(参与采写:曾维、宋晨)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