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出土的银质鎏金面饰。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发现的彩绘土雕建筑,是目前最接近中国传统古代土木建筑原型的实例。图为墓道上方土雕建筑全景。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发现一枚方形银印章,由骆驼和古藏文组成(大意为“外甥阿柴王之印”),是唐吐蕃时期吐谷浑与吐蕃政治联姻的重要物证。
经过连续8年的考古发掘,确认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为金元之际东北地方割据政权东夏国南京城故址。图为该遗址1号院落。
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南淮阳时庄遗址、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入选。
本次通过层层选拔,遴选出20个项目进入终评,并最终选出“十大”。据介绍,从遗址年代来看,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中,史前考古6项、夏商周考古4项、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6项、唐宋元明考古4项。从地域分布来看,入围终评的20项考古发现来自15个省(区、市),从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分布省份广且地域分布比较均匀。从遗址类型来看,以居址、墓葬和城址为主。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入选的十大发现,有的是“考古中国”项目新成果,也有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新发现。这些项目涵盖现代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夏文化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丝绸之路考古等重要学术领域。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实证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一带,已发现墓葬500余座,包括贵族墓地和平民墓地。贵族墓地主体遗存为东周时期墓葬及陪葬车马坑等,此外还有西周、唐宋时期墓葬和祭祀遗迹。
徐阳墓地东周时期葬制、墓葬排列、器物组合及葬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风格,等级差别十分明显。此外,在大中型贵族墓陪葬车马坑或部分中小型墓内,还发现有放置马牛羊头蹄的殉牲现象,与春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戎人葬俗相同。从徐阳墓地时间跨度及所处位置分析,墓地族群信息与“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的陆浑戎相吻合,应为陆浑戎遗存,其所在的顺阳河流域应为陆浑戎迁伊川后的聚居地和核心区域。
该项目负责人吴业恒认为,徐阳墓地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资料,其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中原文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
证明西藏与中原千年的交流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桑达沟沟口,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海拔3700米。通过碳十四测年可知,墓地的使用年代为公元前366—668年,时间长达1000年。
桑达隆果墓地墓葬分布密集,出土器物丰富,为西藏西部早期丧葬习俗最系统的墓葬材料,反映出当时、当地先民们有同时随葬明器、实用器两类器物的传统,以及随葬食物和毁器的习俗。种种发现体现了以札达县为中心,来自于其西部、东部、南部、中部以及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传播至此的痕迹。
专家认为,墓地发掘为探讨当时社会结构、生业模式,以及其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新疆、中原、西藏其他区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这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给予了证明。”终评会评委、郑州大学副校长韩国河说。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
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新资料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少陵原之上。考古发掘了3座墓葬,出土278件随葬器物及土雕建筑、壁画。
3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且皆为两室以上的大墓,经判断,为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这一发现对研究十六国时期大型高等级墓葬的分布、结构等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具有重大价值。
项目组成员宁琰在终评会上介绍,3座墓葬从整体形制、布局到随葬器物,既有显著的中原传统汉文化特点,又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资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次发现的彩绘土雕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接近中国传统古代土木建筑原型的实例。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体现中原文化的辐射力及影响力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是公元6—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出土的大量文物有力地证明了从北朝至隋唐时期,青海道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的干线,都兰则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墓群考古出土大量金银器、铜器、皮革、丝织品等珍贵文物,尤其是发现了一枚方形银印章,由骆驼和古藏文组成,藏文大体意思是“外甥阿柴王之印”。由此可知,墓主人是阿柴王(即吐谷浑王),且自称为吐蕃外甥,这与敦煌文献记载相合,是唐吐蕃时期吐谷浑与吐蕃政治联姻的重要物证。
项目负责人韩建华介绍,地上墓园建筑、棺床以及主墓室东西两壁用涂红彩的斗拱装饰,这些元素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另外,墓葬出土的木构建筑模型,与道教相关的五色石、大量中原的丝织物,充分证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及影响力。
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东夏国与中原王朝联系交往的见证
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坐落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该城南高北低,城墙沿山脊、山腹修筑,平面呈阔叶状,周长4549米。经过连续8年的考古发掘,确认这里是金元之际东北地方割据政权东夏国南京城故址,早期或与大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的渤海立国之城有关。
“过去,东夏国的活动相对来讲文献比较少,这次我们用实物证据充分证明了东夏的历史,以及它和中原王朝、中原文化之间密切的联系和交往。” 终评会评委、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霍巍总结道。
(本文图片由中国文物报社提供)
【相关阅读】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
用火遗存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是一处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
招果洞遗址目前发现火塘51个,主要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之一。
项目负责人张兴龙认为,这些遗存与散落在周边的遗物一起,为揭示旧石器时代晚期穴居人群的行为和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材料。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一次重大发现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目前所见我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
该地区距目前的海岸线有40公里,而此次考古发现却证实,8000年前,这里是古宁波湾,发现的大量贝类遗存和生产生活用具就是海边村落的先人们留下的。
项目负责人孙国平表示,井头山遗址具有浓厚而鲜明的海洋文化属性,是我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是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一次重大发现。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南台地上。考古发掘表明,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
项目负责人顾万发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这一聚落群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夏代早期的粮仓城
河南淮阳时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钻探和发掘表明,遗址的南部是一处夏代早期的粮仓城。
终评会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队长许宏表示,时庄遗址“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原早期国家甚至王朝的诞生与发展,探究当时的社会结构乃至相关的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
东汉早期诸侯王陵墓的珍贵实物遗存
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区云龙山北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项目负责人耿建军表示,它的发现有利于厘清东汉早期诸侯王陵墓的营建过程、建筑结构及建造方法等诸多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墓葬的封土中发现大量西汉官印封泥,全国罕见。这些官印对于研究职官制度、疆域变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