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作为产生于人类早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特别是民间的口耳相传中生生不息,不仅表达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记忆,而且在承载优秀文化传统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而言,难以数计的各民族神话很好地反映出人类文明进程中顺势有为的民族精神和团结奋斗的家国情怀,其中,许许多多民族神话所表达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就是这种精神与情怀的突出体现。
中国各民族神话是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富矿
当今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历经种种灾难,时至今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摆脱贫困。尽管许多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有限,传统意义上看文化水平不高,但不能否认,他们每个人都在那块生息繁衍的热土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神话的文化熏陶。所以许多民族和地区的民众都把神话当作民族的“历史”和赖以生存发展的“根谱”,看作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许许多多的神话观念无不体现在民风民俗文化节日之中。正因为人民群众对传统神话的喜闻乐见和耳熟能详,才很好地积淀出中华民族神话的富矿,也为更好地表达与实践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发挥出积极作用。
神话作为表达与反映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载体之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中华民族神话不仅大量辑录在古代汉语文献、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民间口头讲述文本中,而且还有文物古迹保留的神话以及体现在民俗活动中的活态神话。这些神话从类型上看,有诸神起源神话、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动植物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国家与民族起源神话、灾难与战争神话等。不同类型神话之间并不是孤立的,相反,每一个特定的神话故事都可能融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文化交流和共同奋斗的史实,表达出他们共同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尽管“民族”的概念作为动态的历史范畴,许多神话中的民族观念有时会与“氏族”“部落”混为一谈,也有些民族或民族支系的名称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许多古老的民族名称已经消失,但从根本上说,无论神话中的哪一个民族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中华民族”。神话所记忆的历史、描述的事件、表达的情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的根脉一直延续不断。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息繁衍这块土地的地理结构、多民族小聚居与大杂居的分布特点,到各民族之间长期以来交往、交流与交融,都客观形成了各民族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事实,这种情况会非常自然地进入神话的传承与再创造中。特别是那些社会形态演进相对晚近的少数民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仍处于生产方式的原始状态,其许多神话创作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与文化生态,不仅会形成大量主题相同内容相似的神话叙事,而且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神话叙事中也会将其他民族文化自觉融入其中。这既是各民族生产生活与文化心理的客观表达,也是人类生存智慧与发展诉求的文化特征。无论是从今天回溯历史、以史为鉴的视域,还是从挖掘、研究、阐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我们珍视和利用好各民族这些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神话,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积极有益的。
各民族神话表达文化认同具有多渠道和多维度
任何民族的神话从产生开始,就会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无数次大浪淘沙的漫长进程。它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会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中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考验。一代代先人在追梦路上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却没有丢弃神话,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信念和前行的力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代代传承者在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着这种古老文化,因此也促成了神话在民间生存的高度自适性,形成了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多渠道与多维度。其中,在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尤为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多民族神话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记忆与表达。追忆与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的文化溯源,人类正是在这种特定语境下的文化反思与身份定位中,积极寻找到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许多民族神话都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恰如其分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神话叙事中,诸如众所周知的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不仅在各地汉族神话中非常多见,在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同样妇孺皆知。像盘古,无论是北方地区还是南方民族都有他的身影,在不同民族神话中出现了“盘古王”“盘古大王”“盘古真人”“盘果王”“盘古三郎”“盘老大”以及“盘与古兄妹”“盘古盘生兄弟”等不同名称。像各民族神话中出现的伏羲、女娲,有的神话说二者是夫妻,有的神话说是兄妹,有的神话说是姐弟,有的说是母子或父女。如“伏羲”这个名称,不仅在以往的文献中出现了“牺”“宓羲”“庖牺”“包牺”“炮牺”“牺皇”“皇羲”“虑戏”“虑羲”“太皞”“太昊伏羲”等称谓,反映出其流传的广阔时空,在现当代民间采集的神话中还有“伏依”“伏戏”“牛羲”“伏羲兄妹”“伏义兄妹”“伏哥羲妹”“羲哥和羲妹”“苏哥细妹”等各种变体,同样表明伏羲在各民族神话中已经成为共识。具有女始祖身份的女娲,在我国30多个民族神话中也都有广泛流传。不同民族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使各民族之间产生了一种基于共同血缘关系的亲和力,是群体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文化表征,有利于增强群体内在的凝聚力和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
其二,多民族神话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建构与积淀。神话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塑造出一系列具有象征性和共识性的文化符号。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不仅成为后世各类文化创造的核心母题,而且塑造着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意志与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如各民族神话中非常普遍的龙、凤、熊、虎、麒麟等形象以及图腾崇拜、吉祥物等意象,往往都体现出异曲同工的文化共识与相似审美。以“龙”为例,不仅汉族神话中把远古祖先、“三皇五帝”、文化英雄等的出生、特征和事迹与“龙”联系起来,彝族神话中的“支格阿龙”,白族、傣族神话中的“九隆”以及许多少数民族神话叙述的行云布雨、保佑苍生的龙王、龙神等,无一不表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传人”“龙文化”的密切关系。与之相关的神话的传承与再生产则不断丰富着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三,多民族神话对中华优秀人物、经典文化事件的塑造与共享。伴随着神话的历史化、历史神话化以及历史上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在多民族多地区的广泛传播,许多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甚至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时也会融入民间神话传承中。如老子、孔子、屈原、关羽等在许多民族和地区不仅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而且还在多种民俗活动中对其祭拜颂唱,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像《格萨尔》中的主人公“格萨尔”,在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羌族、珞巴族等众多民族中流传,是多民族共同赞颂的英雄,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在各民族不断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进程中,神话也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与传播功能推动了具有共性的文化事件,像共同的传统节日、共性的民族习俗、美美与共的人生仪礼等,其背后往往都有神话因素的支撑。神话在不同民族间表现出的创作目的、叙事主题、经典事件以及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恰恰很好地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科学论断。正是中华民族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包括神话在内的多民族文化跨时空多维度共生、共享与共同发展,才培育出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各民族神话的丰富叙事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和应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各民族神话资源,不仅恰逢其时,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