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图(中国画)齐白石
乡下村落的村名,大多以姓氏标注,从内蒙古赤峰市到其下辖的翁牛特旗,一路上有康家营子、张家营子、杜家地,而此次要走访的下唐家地村,想必最早在此落脚的一定是唐姓。村庄在起伏绵延的丘陵褶皱里隐蔽得很深,村民们年复一年重复着“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日子。4年前,这里还是贫困村。不过,自从杨玉成和他的团队到这里创建扶贫产业园后,酣睡的土地被唤醒了,村民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一
去下唐家地村扶贫产业园,是要有向导引路的。那日是个阴天,细雨淅淅沥沥。从赤峰上丹锡高速行驶80公里,下了高速,在杨玉成的引领下,从乌丹镇外环直接扑进西北的田野。道路两侧的玉米长势茁壮,我们在青纱帐里穿行一阵后,就来到位于下唐家地村的赤诚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场区内绿树成行,花草点缀,现代养殖与种植相互融合,宛若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水田园图。这儿养殖的牛以西门塔尔品种为主,圆滚滚,肥得放光。场区的西面和南面都是玉米地,坡地梯田上种的是甜菜。多年从事旗志编撰工作的张仲仁先生对翁牛特旗了如指掌,他介绍,过去这样的旱坡地基本上是望天收,遇到持续干旱天气,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来。而眼前的玉米长势喜人,传统农业就此挥别。
杨玉成是土生土长的翁牛特旗人,初中仅仅上了半年,困窘的家境让他没有勇气再读下去。当年,杨玉成手里攥着200元的学费犹豫良久:爷爷奶奶瘫痪,父亲也得了脑出血,母亲独自一人撑着摇摇晃晃的家。想到这,他坚毅地扬起头,把学费揣进衣兜里,自作主张南下打工。当年春节,杨玉成没有回家过年。他写信告诉母亲,春节期间农民工工资翻倍,他要留在工地上。3年后,杨玉成给家里寄回了8000元钱。2012年,他注册了自己的路桥公司。
在外闯荡多年,念兹在兹的还是家乡的土地。2015年,杨玉成回到家乡,睡在家里的火炕上,立时有了踏实的感觉。清早,他走出家门,漫步在熟悉的黄土高坡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种朴素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杨玉成看准了回报土地的切入点,要想富先修路,他一口气承揽了翁牛特旗8个乡镇的“村村通”工程,修路总里程达500多公里。缎带般的柏油路宛若神经网络,把乡与乡、村与村连在一起,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中秋节那天,旗政府分管扶贫的副旗长和扶贫办主任找到杨玉成,当时他正在玉龙沙湖环形旅游公路的施工现场。副旗长和扶贫办主任开门见山,问他能不能涉足扶贫产业,为脱贫攻坚助力。杨玉成的胸仿佛被撞了一下,回想起20年前自己攥着200元学费外出打工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虽说如今多数农民的日子已经好了,可还有一些人在脱贫的路上苦苦追赶,他觉得应助他们一臂之力。
于是,创建扶贫产业园、兴办赤诚合作社的设想从幕后走到台前。当乌丹镇党委书记陪同杨玉成勘查地块,来到下唐家地村时,扑入视野的境况让杨玉成吃惊不小,满目丘陵山地,其间还有很深的风蚀沟,这样的土地无疑是贫瘠的。
“就这吧。”杨玉成指着脚下的土地,以每亩260元的价格,一次性租赁1万亩,并且一租就是25年。历年来这一带山坡地承包,承包费也就每亩100多元,杨玉成的这一决定令人睁大眼睛。紧接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地运动在冰天雪地中拉开帷幕。
每天挖山不止,堪称现代版愚公移山。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西北风拧着劲地刮。自始至终参与挖山平地的赵志国回想起当时的场面,至今仍然苦笑着摇头。20年前他与杨玉成坐同一辆车南下打工,彼此相处得情同手足,后来两人又一起回到故乡。下唐家地村的平地运动进行了整整一个多月,铁牛吼叫,黄土席卷,工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掘土、填土、碾压、摊平,紧张而忙碌,那场面着实让人感动。
工程完工,离过年也没几天了。开春后赤诚合作社开建,施工与播种同时进行。
二
如今,下唐家地村的坡地已被改造成梯田,还打了9眼机电井,最深的井有300米,所有种植地块都安装了膜下滴管,可以旱涝保收。场区除了种植玉米,还种了油葵、甜菜等瓜果蔬菜,引进的经济林品种也已试验成功,还将有计划地栽植果树。养殖业是赤诚合作社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从2017年开始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4500万元。合作社新建标准化双列式棚圈7200平方米,配套建设饲料库和配种室、消毒室,今年首批引进基础母牛300头,明年计划发展到1000头。此外还有鸡、鸭、鹅等特色养殖,养羊项目也将跟进。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而养殖业又为种植业提供大量农家肥,合作社秉承有机、健康、绿色发展理念,种养结合,互促互补,相得益彰。
站在土地上,人显得格外渺小。自从赤诚合作社给这片土地重新做了规划,土地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显出新的高度。走进庄园一样的养殖场,花草未凋,新栽的金叶榆扬起金黄色的头,一排排红瓦白墙的圈舍横向成街、纵向成巷。吃饱喝足的西门塔尔牛有的闲庭信步,有的卧在地上反刍,养殖区内安闲静谧。
企业介入“三农”都力求双赢,但赤诚合作社在下唐家地村落脚,最先受益的是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村支书赵云强介绍,下唐家地村村民有三块收入:一是资产性收入,全村每年从赤诚合作社领回260万元地租,连收25年;二是工资性收入,合作社每年田间管理用工平均每日发放工资130元,按半年计算,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三是政策性收入,合作社每年拿出60万元给贫困户分红,每人每年分红407元,又以产业配套基金200万元为基数,再给贫困户分红10%,每人452元。下唐家地村的村民是多么幸运啊,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绝大多数贫困户不仅脱贫了,而且一部分已经致富。
村民赵云国常年在外地务工,每年年底能拿回1万元算是不错的。从2017年开始,他进入赤诚合作社工作。3年来,他和妻子的年工资收入在4万元以上。今年,赵云国还买了10头基础母牛,准备发展养殖业。特困户牛振文家情况特殊,妻子患病,儿子在上初中,他自己也有残疾。2017年,他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按照规定享受政策性补助2万元,还有土地流转到赤诚合作社的年租金收入8000元,加上合作社每人每年的分红近千元,他家年收入达到了3万余元。
天还没有放晴的意思,我们赶到梧桐花镇头牌子村,在杨玉成家的老宅见到了他的母亲。这位可敬的母亲,在贫困的泥淖中撑起整个家。母亲的品格与高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杨玉成有钱不奢侈,对乡亲的请求出手慷慨。2012年回家过春节,听说李振才、王俊两家没有准备年货,杨玉成找到村长详细了解过年有困难的村民情况。之后,赤诚合作社一次性拿出15万元,买米买面买油,发放给贫困户。以后逢年过节,米面油便及时送到。从2014年起,杨玉成和他的团队还每年拿出7万元,用于头牌子村鳏寡孤独人员的生活补助。今年疫情期间,他不仅捐资8.5万元用于社区购买口罩、送盒饭,还把工人派到城区路口做志愿者。
土地是万物之源,是生命扎根的地方。几年前,杨玉成把母亲接进城里,老人住了几天,就非要回到她生活了70多年的头牌子村,她习惯听鸡鸣唱晓,习惯闻头牌子黄土地的味道。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杨玉成便跟着母亲回到家乡。他说,他的成功看似是自己打拼的结果,实际上是土地的恩赐。临别时,慈祥的杨妈妈给我们装了一袋土豆,土豆的外皮还沾着一层泥土。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