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一个扎着马尾、戴着黑框眼镜的女孩正在植鞣皮上勾画:用刻刀勾勒凤凰的羽毛,用塑形工具敲打出尾羽的边缘,渐渐地,凤凰的轮廓清晰起来,再用颜料点染出金色的羽冠、火红的尾羽、靛蓝的梧桐……“凤栖梧桐”就这样从传说中走了出来,呈现在一张小小的皮面上。
这是手工皮艺人乔雪在抖音直播间的画面。传统认知中,手艺人总是安静地关门做事,乔雪却借助手机直播,向更多人展示皮雕技艺。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乔家手工皮艺”第三代传承人,乔雪在传统中注入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国风元素,借助互联网,让手工皮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把爱好变成职业
“80后”乔雪出生在宁夏银川一个民间皮艺人家庭。西北盛产皮毛制品,她的祖辈、父辈都从事这一行。家庭的耳濡目染,让乔雪从小就喜欢刻刻画画。但是后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家庭作坊逐渐没落了。
在家人的鼓励下,乔雪读大学选择了热门的会计专业。只不过读书期间,她仍然喜欢在皮面上绘画雕刻。“爱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乔雪说。
2007年大学毕业后,乔雪到北京一家外贸公司从事皮毛制品的进出口工作。面对附加值极高的国外皮毛制品和设计师品牌,乔雪意识到,家乡手工皮艺其实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只是需要采取新思维、新模式进行改进。
乔雪毅然辞职回乡创业。会计专业的学习,锻炼了她的数据思维和理性思维;外贸公司的工作经历,又开拓了她的商业视野。乔雪认为:“手工皮艺要想有市场,不能一拍脑门就做,需要有数据分析做基础。”
乔雪和工作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特定人群的特点与喜好,对目标客户进行画像;明确产品定位,研发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箱包、皮鞋等文创产品。产品设计理念出来以后,乔雪并没有立即投入制作生产,而是先打版,放到网上看一下数据反馈,再进行筛选。
经过几年的探索,乔雪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路——将传统工艺与国风融合起来。她的原创皮包大量融入国风元素。其中“山海经”皮包系列,雕面创意灵感来自《山海经》,包括“祥瑞九尾”“山海鲲鹏”等设计,深受市场欢迎。
乔雪还开通了网络直播,把皮雕过程展示给观众。“我想以皮雕为一个点,让大家了解手工皮艺。”乔雪介绍说,皮雕其实只是手工皮艺的一小部分,还包括皮绘、缝制、编织、染色、打磨等工序。
如今,乔雪的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我很幸运,能将自己的爱好变成职业,并做出了一点改变。”乔雪说。
培养一批匠人
不论营销模式如何改变,乔雪始终保持着对“手工”的坚持。“我们的核心技术就是手工艺。”她有着自己的理由:“拿皮雕来说,纯手工雕刻与机器压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机器压出来的是一个模子,而手工皮雕有很多面,可以从每个细节里看出手艺人的构想和温度,具有艺术性的审美。”
随着订单的增加,乔雪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的“手工”,她需要一批跟她志同道合的人。培养匠人成了乔雪面临的最大难题。
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是个移民村,安置了大量易地扶贫搬迁的移民。2017年,乔雪与银川市妇联取得联系,在广荣村建起了一座扶贫车间,培训当地的农村妇女缝制皮具。
但培养匠人不是一两天的工夫就能成功。乔雪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愿意来的阿姨、奶奶即使有一些皮毛缝制基础,成品也远远达不到销售水平。但乔雪并没有放弃,投入了更多耐心和精力。“仅培训就用了3年时间。”她说。现在,这批人里已经有10余人的手艺达到了中级售卖水平,还有50多人可以做初级工作。
提到这支手缝队伍,乔雪内心充满了感激。“感谢家乡的长辈和团队成员,他们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和信任。”乔雪说,艰难时期,她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他们也没有抱怨过。
乔雪期待着一批更年轻、更专业的匠人。现在,她正在与宁夏职业艺术学院合作,开设手工皮艺课,还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手工皮雕团队。“年轻人一定更懂年轻人,我想让他们彻头彻尾地加入到手工皮雕的设计和制作。”乔雪说。
国潮需融入生活
融入国风的手工皮艺品,激活了西北农村的活力。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刮起国潮风,各大领域都推出了国风设计的商品。乔雪和她的企业也站在了这个风口上。
对于这股风潮,乔雪有着清醒的认识。“国潮不能只是把传统的纹样简单地堆砌,而应该注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乔雪说,现在国潮很火,甚至很多国际品牌也在尝试做中国风的产品。在乔雪心中,国潮应该是大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手工艺融入自己的生活,使之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一个自然选择。
如今,乔雪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博士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是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设计转换。这样的学习,让她对未来手工艺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她希望以后在产品中加入更多现代设计理念,让传统工艺走向现代,被更多年轻人接受。乔雪说,这是她现在面临的课题,也是正在探索的方向。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