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来源:《学习时报》 刘红梅 发布日期:2020-09-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三江源是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处理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深化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和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达5000多公里的黄河,从青海发源,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从山东入海,惠泽了我国北方数亿的人民群众。据有关资料显示,黄河上游流域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径流量的49.40%,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如何使上游流域源头责任、干流担当得到充分展现,那么就要将黄河上游流域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绿色协调发展的重要引领区,在把握源头与流域、国家战略与源头责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中找准定位、体现价值。

  深化对黄河域情认识。黄河上游流域面积达15.23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近一半,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影响凸显。上游域情特殊、责任特殊、生态地位特殊,有鉴于此,要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以国家公园示范省、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载体,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从国家层面集中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一方面,要紧紧抓住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的机遇,充分利用四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工作平台,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计量,综合考虑上游流域对沿黄各省安全用水保障、三江源生态保护的贡献与损失,研究建立黄河中上游流域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上游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央专项投资规模。另一方面,逐步推进综合生态补偿标准化、实用化,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涵养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聚合形成具有上游流域水源涵养特色的发展格局和优势。

  实施水源涵养。上游流域作为全流域最主要的淡水涵养地和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要突出水生态安全的主线。一方面,聚焦高寒草地、农牧交错区等典型生态系统,以三江源、祁连山、黄河湾区水源涵养区为重点,提高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首先,要加强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涵养生态带、青海湖草原湿地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其次,针对生态敏感脆弱区的青海湖、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等生态功能受损的区域,扩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和生态修复范围,谋划一批生态修复试点,力争纳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域污染治理。黄河上游流域段每年向下游地区输出264.3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源,占黄河全流域的49.3%,污染防治任务重。一要加强水体保护,深化通天河、隆务河、湟水河等重点流域治理。二要严守生态红线区域,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湿地、水体、山林等自然生态资源,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治污行动,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要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环境基础建设,减少黄河流域污染排放。建议全面实施劣质水断面治理工程,杜绝Ⅲ类水进入黄河,保证Ⅱ类水断面出上游流域,释放沿黄流域水源涵养的潜能。

  努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应坚持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首先,培育林草生态资源,维护林草资源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始终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其次,要明确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法定性、保护性和公益性,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上努力走在前端、打造高端。

  强化重大灾害风险防控。加强黄河源头水源涵养,一是加强极端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综合影响动态模拟、监测与评估,加大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实施力度,将防洪工程与生态修复密切结合,实行生态化治理。同时,加强水库建设管理、修筑梯田、治沙防洪,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首先,要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分类施策,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统筹谋划。其次,探索水权跨地、跨省交易,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加快水资源税改革,开展水票制度,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再次,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加强城镇多水源保障的供水系统建设,真正管好用好黄河水。三是强化黑土滩治理。一要加大对上游流域坡度大于25度的黑土坡退化成因及其生态过程科研和飞播等治理措施研发的支持力度,力争有所突破。二要建立健全黑土滩治理项目后续管理机制,开展对“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治理后人工草地的功能维持等的深入研究与示范。三要加大高寒地区适宜优良牧草和生态草种的引种筛选及乡土草种的驯化选育、草种配置研究,制定不同生态区域人工草地适宜草种建植区划。

  守护好湟水河的健康安澜。位于黄河上游的湟水河是黄河在上游流域最大的一级支流,湟水河平均每年向黄河上游输送44.76亿立方米的活水,是对黄河治理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十一条主要支流之一。湟水流域横跨青海、甘肃两省,是国家战略格局中“兰州—西宁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润泽近400万人口。湟水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生态过渡带,生态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有9种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鱼类栖息于此,生态地位特殊。受高原地区气候特征、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近几十年来,上游流域持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移民”“引大济湟”等生态工程,生态承载力有一定程度回升。但由于湟水河流域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区域,随着发展推进,整个流域内的生态压力不断加大。由此,抓好湟水河全流域生态治理,对维持黄河尤其是黄河上游流域及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安全意义重大。要把湟水河全流域生态治理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把湟水河全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作为黄河上游全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工程,打造黄河上游湟水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

  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均衡点。深刻理解“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刻含义,在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发展黄河流域经济,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互进、增效共赢。我们既要“治”生态环境,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也要“理”区域发展,当好“金山银山”的创造者,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是自然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要求。上游流域要坚持从自身优势出发,力避同质化、低端化和不接地气的产业。必须立足区位、资源、科教、产业等发展基础,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制造业,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要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完善城镇载体建设,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高品质生活的支撑点。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三江源是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处理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深化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和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达5000多公里的黄河,从青海发源,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从山东入海,惠泽了我国北方数亿的人民群众。据有关资料显示,黄河上游流域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径流量的49.40%,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如何使上游流域源头责任、干流担当得到充分展现,那么就要将黄河上游流域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绿色协调发展的重要引领区,在把握源头与流域、国家战略与源头责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中找准定位、体现价值。

  深化对黄河域情认识。黄河上游流域面积达15.23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近一半,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影响凸显。上游域情特殊、责任特殊、生态地位特殊,有鉴于此,要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以国家公园示范省、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载体,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从国家层面集中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一方面,要紧紧抓住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的机遇,充分利用四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工作平台,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计量,综合考虑上游流域对沿黄各省安全用水保障、三江源生态保护的贡献与损失,研究建立黄河中上游流域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上游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央专项投资规模。另一方面,逐步推进综合生态补偿标准化、实用化,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涵养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聚合形成具有上游流域水源涵养特色的发展格局和优势。

  实施水源涵养。上游流域作为全流域最主要的淡水涵养地和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要突出水生态安全的主线。一方面,聚焦高寒草地、农牧交错区等典型生态系统,以三江源、祁连山、黄河湾区水源涵养区为重点,提高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首先,要加强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涵养生态带、青海湖草原湿地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其次,针对生态敏感脆弱区的青海湖、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等生态功能受损的区域,扩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和生态修复范围,谋划一批生态修复试点,力争纳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域污染治理。黄河上游流域段每年向下游地区输出264.3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源,占黄河全流域的49.3%,污染防治任务重。一要加强水体保护,深化通天河、隆务河、湟水河等重点流域治理。二要严守生态红线区域,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湿地、水体、山林等自然生态资源,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治污行动,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要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环境基础建设,减少黄河流域污染排放。建议全面实施劣质水断面治理工程,杜绝Ⅲ类水进入黄河,保证Ⅱ类水断面出上游流域,释放沿黄流域水源涵养的潜能。

  努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应坚持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首先,培育林草生态资源,维护林草资源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始终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其次,要明确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法定性、保护性和公益性,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上努力走在前端、打造高端。

  强化重大灾害风险防控。加强黄河源头水源涵养,一是加强极端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综合影响动态模拟、监测与评估,加大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实施力度,将防洪工程与生态修复密切结合,实行生态化治理。同时,加强水库建设管理、修筑梯田、治沙防洪,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首先,要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分类施策,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统筹谋划。其次,探索水权跨地、跨省交易,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加快水资源税改革,开展水票制度,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再次,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加强城镇多水源保障的供水系统建设,真正管好用好黄河水。三是强化黑土滩治理。一要加大对上游流域坡度大于25度的黑土坡退化成因及其生态过程科研和飞播等治理措施研发的支持力度,力争有所突破。二要建立健全黑土滩治理项目后续管理机制,开展对“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治理后人工草地的功能维持等的深入研究与示范。三要加大高寒地区适宜优良牧草和生态草种的引种筛选及乡土草种的驯化选育、草种配置研究,制定不同生态区域人工草地适宜草种建植区划。

  守护好湟水河的健康安澜。位于黄河上游的湟水河是黄河在上游流域最大的一级支流,湟水河平均每年向黄河上游输送44.76亿立方米的活水,是对黄河治理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十一条主要支流之一。湟水流域横跨青海、甘肃两省,是国家战略格局中“兰州—西宁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润泽近400万人口。湟水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生态过渡带,生态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有9种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鱼类栖息于此,生态地位特殊。受高原地区气候特征、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近几十年来,上游流域持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移民”“引大济湟”等生态工程,生态承载力有一定程度回升。但由于湟水河流域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区域,随着发展推进,整个流域内的生态压力不断加大。由此,抓好湟水河全流域生态治理,对维持黄河尤其是黄河上游流域及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安全意义重大。要把湟水河全流域生态治理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把湟水河全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作为黄河上游全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工程,打造黄河上游湟水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

  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均衡点。深刻理解“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刻含义,在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发展黄河流域经济,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互进、增效共赢。我们既要“治”生态环境,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也要“理”区域发展,当好“金山银山”的创造者,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是自然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要求。上游流域要坚持从自身优势出发,力避同质化、低端化和不接地气的产业。必须立足区位、资源、科教、产业等发展基础,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制造业,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要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完善城镇载体建设,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高品质生活的支撑点。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