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总人口80.44万,居住着汉、回、满等28个民族,其中少族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3%。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特别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以来,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创建工作经验。2019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石嘴山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坚持党的领导,全社会共同推动创建
石嘴山市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党的领导贯穿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过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上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考核评价、督促检查、典型引领、政策保障等机制,形成了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落实、政协助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搭建市县(区)乡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把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到最基层。
立足转型发展实际,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石嘴山市是老工业基地,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亟须以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转型发展已成为全市各族群众的共识。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石嘴山市立足城市转型发展,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确定了“转型发展促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进步助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体现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中,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全市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大活动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同频共振、共融共进。着力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各项惠民工程,汇聚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挖掘区域特色,不断汇聚奋斗合力
石嘴山市建市60年来,在建立煤炭基地和“三线”建设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这里开发开拓、共建共享,形成了“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的石嘴山精神,铸就了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中,石嘴山市契合城市人文内涵,通过挖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建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兴市富民的美好愿景,打造了“五湖四海一家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通过发挥品牌功能,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认同、心灵共鸣,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氛围更加浓厚。在实施宁夏确立的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推动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为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共同奋斗。
建设美丽家园,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石嘴山市地处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石嘴山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的要求,本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贺兰山146平方公里山体修复,为宁夏构筑包括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在内的“三山”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开展全民生态建设大会战,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程,总面积达218平方公里,实现了“固废变金山、污水变绿水、荒坡变森林”。加大黄河保护力度,大力整治生态环保突出问题,水土保持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防沙治沙工作加快推进。通过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
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石嘴山市紧紧抓住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的“根”与“魂”,积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文化活动,在各族群众中举办社火展演、百姓健康舞展演大赛、“民族团结月”专场演出等,积极打造“广场文化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社区周末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品牌。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期间,创新开展“感党恩”“颂祖国”“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富有文化内涵的群众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传承和保护了民间剪纸、葫芦刻画、回族民间器乐泥哇呜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
石嘴山市积极创新方式载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将民族团结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
开展“党建+民族团结”。将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纳入各级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和教育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辅导、座谈交流、知识竞赛等,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运用民族政策法规的能力水平。
开展“爱国教育+民族团结”。通过实施“金种子”培育工程、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手拉手”主题活动等,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开展“和谐企业+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中,开展好车间、好班组、好员工评比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开展“美丽乡村+民族团结”。把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实施“一十百千”(选准一名带头人、发展十名骨干、带动百名积极分子、影响千名群众)骨干带动工程,举办“丰收节”“民族美食节”等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展“便民服务+民族团结”。创建“民安、民康、民便、民乐”的“和谐社区”,组建社区“百姓宣讲团”,打造了“七彩关爱”“夕阳驿站”等服务平台。
开展“同心行动+民族团结”。在非公企业开展“双强六好”(发展强、党建强;生产经营好、企业文化好、劳动关系好、组织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社会反映好)创建活动,发动新经济组织、爱心企业家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助力精准扶贫。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