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新疆题材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在影院复业首日全国公映。这部曾在柏林、东京、香港等国际电影节均获得重要奖项的影片,在影院关闭了6个月后上映,带给观众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
《第一次的离别》是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的首部长片。从新疆走出的王丽娜将目光聚焦于自己熟悉和热爱的土地,用挚诚的情感为这片沙漠上的绿洲投去一道温柔的注视,也唤醒了观众对于家乡、童年那些最深刻的记忆。
1 故乡决定了创作的源头
留着山羊胡须的牧羊人赶着羊,悠闲地走在乡间小路上;阳光穿透葡萄架,洒下星星点点的光斑;准备回家的男孩艾萨嘴里咬着半块馕,一抬手从头顶扯下一颗青葡萄塞入嘴中……电影就这样悠悠地奏起了序曲。
朴实善良的男孩艾萨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母亲身体有病,也不能说话,有时还会走失。艾萨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一边上学一边帮父亲照看她。凯丽比努尔是艾萨的好朋友,两人共同抚养着一只小羊。从绿荫蔽日的葡萄架下到美丽的胡杨林和沙漠,到处是他们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身影。在四季的流转和不期而至的离别中,孩子们经历着成长。
王丽娜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新疆沙雅,那里是她的故乡,一个她出生、成长直至18岁才第一次离开的地方。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说:如果生命能再来一次,我愿意生在塔里木盆地,因为人类的四大文明都在那里交汇。而我有幸生在位于塔克拉玛干腹地、塔里木盆地的新疆沙雅,那里就是我电影创作的源头。”王丽娜说。
王丽娜的祖籍是甘肃,她父亲年轻时喜欢拍照,四处奔波后落脚到了沙雅。王丽娜和哥哥都出生于此,他们整个童年都是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库木托卡依村庄度过的。
沙漠、桑葚、沙枣树,刺猬、马、骆驼,是王丽娜关于童年最深的记忆。“从家通往学校,有一条长长的路,道路两旁长满了桑葚树和沙枣树。每次我和小伙伴们都是慢慢地走,等着赶马车的维吾尔族爷爷经过。爷爷一定会邀请我们坐他的马车。上马车后,我们就开始数爷爷的胡须,下车时永远能吃到甜美的葡萄。”
小时候,王丽娜把这片土地上的馈赠视为理所应当,而长大后在与故乡一次次离别、又一次次重逢时,她才越来越清晰地发觉它的珍贵,这个她曾经想要远离的故乡忽然成了她魂牵梦绕的地方。
童年的记忆和成年后的经历,让王丽娜深切感受到,故乡才是一切的源头,《第一次离别》的灵感也正是来源于此,“我希望在电影中尽可能真诚地呈现自然给我的感受和时光留下的印记。”
2 一种重构现实和重现生活的纪实
影片中,王丽娜将镜头对准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金黄的胡杨林、闪闪发光的湖水、晨辉中缓缓走来的羊群,过古尔邦节、吃烤羊肉、摘棉花、牧羊……这些新疆元素浓郁的风情风貌和塔克拉玛干地区寻常百姓家最细致幽微的生活情境,通过镜头语言描摹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与土地的依存共生。
“我认为理想的电影是纪实,不是拍摄手法的纪实,是真诚地重构现实和重现生活的纪实。”《第一次的离别》的创作开始于王丽娜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专业毕业时,她决定回到家乡,以影像志的方式,拍摄一部聚焦当地孩子成长史的纪录片。经过两年的田野调研,她整理出了近60多万字的材料。
“纪录片给了我丰富的灵感和启发。”在此基础上,王丽娜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提取,形成了电影最原始的故事脉络,而两年的驻地拍摄也促成了电影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叙事方式。“从纪录片到剧情片,你可以有新的思考和想法,但重要的是不能丢掉真实感。”
因为对真实感的坚持,王丽娜奔走于沙雅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找寻一个个适合这部电影的“素人”演员。
在为主人公选角的时候,王丽娜找到自己在学校教书的中学同学,从上千本作文作业里发现了男孩艾萨。当看到他在作文中这样写自己生病的母亲:“妈妈的耳朵听不到,她也不会说话,我用我的眼睛和妈妈说话。”那一刻,王丽娜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对这个小男孩充满了好奇。后来通过了解,她得知艾萨的母亲因为小时候被毒蜘蛛咬了,再加上得了脑膜炎,就再也听不见、说不出话了。
王丽娜决定去艾萨家拜访。那天阳光特别好,在艾萨家敞亮的小院里,一辆木制架子车下面躺着一只小羊羔,母羊因为难产刚刚死去。“艾萨光着沾有泥巴的脚丫,低头亲吻了小羊羔,他的举动一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让我感悟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王丽娜回忆说。
而遇到女孩凯丽比努尔也是巧合。一次,王丽娜正在街上行走,突然看见一个穿着红裙子的女孩在跳舞,周围树影斑驳,舞动的小女孩像极了一个精灵。这个画面让王丽娜眼前一亮,直至现在仍记忆犹新。
王丽娜决定让这两个小孩子担任演员,因为他们身上有她想要的“最本质的东西”。
影片中,两个小主人公沿用本名,本色出演。艾萨善良而纯朴,凯丽比努尔古灵精怪,他们的表情、动作都与日常生活构成了“无限渐近”的关系。
“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是当地的村民,我认为只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能把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在片场,王丽娜最大程度地“隐藏”了工作人员,自己既做导演又充当翻译,耐心地把电影里的故事讲给村民听。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格外信任这位同乡人,他们带着极强的同理心,以自然反应的状态完成表演。
3 选择诗意的方式讲故事
“《第一次的离别》是我献给故乡沙雅和童年的一首长诗。”7月24日,在《第一次的离别》北京院线复工特别观影活动上,远在新疆的王丽娜通过VCR这样表示。“每一部影片都有适合自己叙述的方式。对这部电影而言,日常生活的不断构筑,加上那片土地本身所带有的诗意,让我选择了现在这样的方式。”
艾萨不断经历妈妈走失的窘境,经历与哥哥、好朋友凯丽比努尔的离别;凯丽比努尔有一对慈父严母和一个对学习毫不上心的可爱弟弟,看似和谐的背后,却隐藏着涌动的哀伤......影片以“离别”为主题,不动声色地逼近生活的真实,但更多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却是“诗意”和“治愈”,这与王丽娜的预期“不谋而合”。
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让观众感受到生活之美:在买馕回家的路上,艾萨随手从头顶摘下几颗葡萄,和馕一起吃下,这是生活中的美味;在高高的草垛上,3个小伙伴一起给小羊羔搭窝,这是生活中的纯真;在金色的棉花田里,凯丽比努尔的父亲唱起饱含爱情和忧郁的歌谣,母亲的脸庞如少女般害羞,这是生活中的浪漫……这些诗意的时刻被摄影机以优美的画面记录下来,唤醒观众对生活的回味、对童年的回忆。
“我比较认同伊朗导演阿巴斯说的一句话:我想诗歌式电影会比只讲故事的电影留存得更长久。每一部电影都会有一个故事,但最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应该是诗意的,或是可以提供多重解读。”在王丽娜看来,相较于“离别”这一主题,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首散文诗,“我个人觉得,它不是一个多么跌宕起伏的、3分钟就有一个戏剧高潮点的片子。它是无数生活片段的串联,所以当故事到达尾声时,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人生意义上不同的离别。”
除了主题的叙述,诗意表达在影片的配乐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影片音乐有新疆独特乐器艾捷克和大提琴的结合,有凯丽比努尔的父亲唱给妻子的情歌,还有片尾诗的吟唱等,这种音乐的包容性和本身所带的诗意与那片土地密切相关。”王丽娜表示。
“无论是地域风情的独特魅力还是人文风俗的丰富多彩,都让新疆这片祖国神秘诱人的疆域成为艺术创作的沃土。希望今后有更多关于民族地区的电影、有关新疆题材的电影出现并登上大银幕。”王丽娜说。这应该也是观众的渴望。
(本版图片为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宣传海报,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