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抓好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来源:广西日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发布日期:2020-07-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举旗定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要加强党的领导,以各族群众为主体,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齐抓共管、凝聚力量,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是建设壮美广西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词“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全区各族人民无比振奋、倍受鼓舞。长期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共存共荣的格局,造就了开放性的民族文化品格和包容性的民族文化心理,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有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并肩作战、携手奋斗,才能为加快推进壮美广西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打响脱贫攻坚战4年来,我区累计减少45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降至0.6%,目前还有7.65万户24万贫困人口,人数排全国第4位,剩余的8个未摘帽贫困县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县,其中有6个是自治县,4个极度贫困县中有3个是自治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我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中的主阵地,是脱贫最后阶段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用好一切可以用的办法,以决战决胜之势攻坚克难,打通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建设壮美广西,必须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建设壮美广西,是全区5600多万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也必须紧紧依靠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来实现。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有效激发和凝聚蕴藏在各族人民中的深厚伟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才能携手开创壮美广西的美好前景。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各民族更加团结一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只有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始终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才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扎实做好民族工作,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凝心聚力、改革创新,推动民族工作更好融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我们要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公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三是切实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加强“滴灌式”宣传,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为载体,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

    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必须推动资源整合、政策集成,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同时,抓好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扎实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凝聚中国力量的实现途径。因此,要把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切实抓紧抓牢。一是着力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二是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增进各民族间的感情交流,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是加大双语教育力度。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

    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创新方式载体和工作手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完善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明确工作部门和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研究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实施。二是坚持大抓基层、夯实基础。群众是创建的主力军,基层是创建的主阵地。要把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连队等基层单位,搭建更多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平台。坚持分级联创、分类推进,突出干部、青少年、知识分子、信教群众等群体,加大重点行业、窗口单位和新经济组织等的创建力度。三是不断扩大创建覆盖面,提升参与度。既要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创建,也要在其他地区、汉族群众中开展创建;既要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也要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推动创建工作贯穿各领域各行业,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和持久活力。四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建设。将示范区、示范单位培育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试验田、民族团结进步标兵,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了充分保障。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民族工作方向正确、措施有力,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做好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压实压细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懂不懂做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既要指导面上工作,又要抓好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既要深入查找问题,又要针对性地提出办法措施,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科学管理、高效有序的轨道。

    进一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快推进民族工作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健全本地区、本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办事机构,选派精兵强将,配齐创建工作力量。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大力开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抓好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培养选拔力度,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

(编辑:牛锐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