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剧照 黄凯迪摄
舞蹈是用身体表现心灵的艺术。能否表现人内心真实的情感,能否触动观者的心灵,是评判舞蹈作品优秀与否的核心要素之一。2019年,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授田露创作的藏族民间舞蹈作品《青稞》,以农作物青稞为主题,运用古朴的藏族民间舞蹈语汇,让真实的劳动情境贯穿舞蹈始终,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这是一部用真实的生活情境、真挚的人物情感和真切的生命感悟打动观者的心,启发观者在生活中感知美的优秀作品。
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几乎离不开青稞,青稞是藏族人民生命的一部分,人们对它充满了感激之情。因此,田露决定将青稞搬上舞台,再现藏族人民真实的劳动情境,歌颂藏族人民真挚、勤劳、朴实、善良的美德。
《青稞》紧紧把握住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即通过队形调度与舞者体态展现藏族文化特色。作品中将青稞道具堆放在舞台中央,演员们拉手成圈,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舞蹈,再现了藏族果谐的原始形式。果谐是藏语音译,“果”意为圆圈,“谐”意为舞,合起来意为圆圈舞蹈,是藏族群众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古老的民间歌舞,主要在西藏山南地区流传。尤其是每年藏历七八月间的望果节期间,藏族人民为庆祝青稞和小麦的成熟,祈福丰收,会在收割的田地之间跳起果谐。在《青稞》中,人们在原汁原味的藏族音乐伴奏下,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展现了藏族人民纯朴热情、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
《青稞》真实再现了藏族人民的劳动场景。作品在运用藏族民间舞跺踏、颤踏等传统语汇的基础上,融入了撒种、捡拾、收割、堆放等真实的劳动动作,将观者带入到青藏高原那片充满生机的青稞田间。舞蹈开始时,编导设计了两位藏族劳动者在舞台中央播撒青稞种子、翻土的情景。与此同时,将群舞意化为土壤,演员们含胸俯首、跪趴在地面,跟随着播撒青稞种的节奏不停地翻滚,分散至舞台的各个空间。土壤在劳动者的呵护下,由凝固到松软,由萧条到复苏,展现了雪域高原随着春天的脚步逐渐复苏的态势,昭示着人们内心的希望与美好。随后,从舞台的不同空间,出现了弯腰捡拾青稞穗的劳动者,他们认真仔细地捡拾,唯恐有遗漏。这些场景真实地表现了藏族人民的纯朴与虔诚。同时,作品第二段主要以收割青稞为主要情境,在藏族民间舞颤膝动律的基础上,加入了生活中收割、捆扎、堆放等劳动语汇。表演者在圆圈队形的旋转与行进中,逐一俯身闻青稞的味道并将青稞抱至怀中,在俯仰之间表达丰收后的喜悦。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往往能够使表演者与观者形成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触以及精神的交融,它源自于创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深刻的生命感悟。
《青稞》的编导田露曾创作过一批优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如《老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珊瑚》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她独特的人文情怀与创作表达,即始终将对家乡、对土地、对人民深深的眷恋之情作为舞蹈创作的核心。在创作《青稞》时,田露强调要以表现藏族人民的真实情感为核心。在排练中,田露常对演员们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现在脚下踩的是肥沃、温暖的土地,是生养我们的土地。”
《青稞》中有两处画面总能拨动人的心弦。其一是一群质朴的藏族同胞怀抱着青稞,肩并肩踏地而舞、仰望天空,表现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其二是舞蹈结束时,舞台上的表演者站在一起,并肩摇晃着直到灯光熄灭。这一场景可以意化为不停摇曳的青稞,象征着希望与生机,又象征着人跳动的心房,歌颂了高原上人们顽强的生命力。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