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剧照 黄凯迪摄
《谷雨》是由青年编导苏娅菲、崔月梅创作,中央民族大学选送的朝鲜族舞蹈作品。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中,作品有着不俗的表现,受到广泛认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选择“谷雨”为题,自然与春天息息相关。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它连接生命的复苏与生长,标志着播种的季节已然开始,也意味着成长的夏天将如期而至。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情境中,青春洋溢的少女与这番景致最为契合,故而编导创作了这样一个鲜艳动人而清新俏丽的作品。
在观看作品时,笔者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某一春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正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一群朝鲜族姑娘像一只只小鹿那样张望,为了躲避雨水,她们将自己的斗篷轻轻卸下盖在头上,小心翼翼地踩水前行。舞蹈开篇展现了这样一幅恬静美好的图景,随后画面一转,便进入了劳动的律动中。
图景的转换、情绪的渲染,都离不开编导的巧思。朝鲜族姑娘身着色彩缤纷的裙子,在舞蹈开始就给观者带来扑面而来的清新,即使披着斗篷,那份少女的青春和灵动依旧流露出来。
笔者见过很多在服装造型、颜色上下功夫的作品,但多以整齐划一或色调趋近为主,而《谷雨》的服装设计十分别致。这个作品的服装色调丰富而不失质感,雅致却不显刻板,其中的调和剂应该就是纱质外裙带来的朦胧感,消解掉了高饱和度的“甜腻”之感。
整支舞蹈像一首小诗,细细读来韵味十足。先是12名少女在长调中穿行,在鼓点加入时又奔跑进入12名舞者,24名女孩排成“V”字形。她们执鼓舞动,变成了一个个插秧种田的劳动者。在内涵上,24个女孩与二十四节气相合,寓意着春生万物、连绵不绝。24个女孩按照裙子的颜色分成了4组,意味着一年四季循环往复。此外,从队形调度上也可见作品对于春意的形象把握,一排女孩在斗篷下一个接一个地探出头,让观众仿佛看到了树木萌芽、春风拂煦的景象。
苏娅菲、崔月梅两位编导对于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抓得很准,《谷雨》中不止有朝鲜族舞蹈的韵律、风格和步法,还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奔跑和劳作中的朝鲜族少女们。作品以独特的视觉逻辑表现出不同场景中的人物形象,她们虽都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没有被磨平五官,还是以立体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
首先,编导巧妙利用舞者手中的鼓和鼓槌,姑娘们时而翩跹起舞,时而低头劳作,在不断的变化中把劳动的愉快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当鼓声响起时,本来用来遮雨的斗篷被姑娘们轻轻地收起,掸掸雨水后顺手将其绑在腰间。自然、生动又细腻的动作让一个个人物都活了起来,她们不仅是一个符号般的朝鲜族姑娘,还真正成为了田间劳作的普通女孩。此外,朝鲜族舞蹈的技巧和风格也融入到整体的情景和典型人物的塑造中,比如通过长短的呼吸和膝腕的律动表现春耕时的节奏感和空间感。
在这个作品中,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被充分放大,充满诗意的情感表达、饱满的视听效果都是其具体表现。比如在听觉上,编导们以朝鲜族的传统民歌《桔梗谣》为基础,加入了浓烈的鼓点和潺潺的水声,用通感的手法把雨后劳作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推动情境的构造。这些细腻的处理方式,让作品即便是刻画小事也不落俗套、不显平庸。
民族民间舞的生存环境与舞蹈本体之间一向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谷雨》中我们也能看到人与生态、自然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雨水、稻田、土地和朝鲜族姑娘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作品也就在这种和谐中焕发出自然的朴素和美好。舞蹈生态学要求我们关注民族民间舞的存在环境和生态,好的作品就是要关注到那些容易被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因素,然后赋以其新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谷雨》是很成功的。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