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稳定推进湖北民族地区 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马楠 李云超 发布日期:2020-04-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长阳县药材资源丰富,东当归是当地有名的药材,图为当地村民在种植东当归。 马楠摄

  湖北民族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中药材资源优势更为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持续稳定推进湖北民族地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民族地区中医药资源与产业发展情况

  中医药资源丰富。湖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一州两县”,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从全国范围来看,湖北民族地区位于我国9个一级中药区(Ⅰ-Ⅸ)中的第Ⅳ中药区。这一区域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第Ⅳ中药区有超过5000种药材资源,是我国中药材资源第一产区,产量约占全国的1/3。

  从全省范围来看,湖北民族地区位于湖北省三大中药区(鄂西北、鄂西南和鄂东北)的鄂西南片区,主要中药材品种有木瓜、独活、红栀、银杏、重楼、地乌、瓜蒌、黄柏、黄精等。

  从中药资源道地性来看,湖北民族地区地跨川药、怀药和淮药3个道地药材主产区。道地药材“利川黄连”“巴东玄参”“资丘木瓜”“资丘独活”“金福红栀”等享誉业内,长阳县、巴东县等多地被列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县。

  从中医人才资源来看,湖北民族地区“一州两县”100%的行政村中心卫生室和50%以上的村级便民医疗点能提供中医药服务,部分乡镇卫生院年中医诊疗量达到40%以上,拥有一批全国中医名师、名老中医和具有中医专长的“中草药接骨专家”。

  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湖北民族地区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措施。例如,《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力争到2023年全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中医药强州的发展目标;长阳县出台《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计划5年投资1亿元,促进以中医药产业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五峰县制定五倍子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努力推进五倍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力争打造“全国五倍子第一县”等。

  持续增强中医药产业科技支撑。恩施州建设14个道地药材品种GAP试验示范基地,其中巴东玄参基地、利川黄连基地、恩施黄连基地获得国家GAP基地认证。长阳县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的“华中康农中药材品种资源圃(库)”,是国内目前最大的资源圃。五峰县与国药集团中联药业合作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入GACP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质量管理规范,逐步建立15个道地品种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等。

  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19年,恩施州新建标准化道地药材基地25万亩,新增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2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家;长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近30万亩,专业从事中药材种植、初加工、销售的合作社及公司共计162家,带动农户2.4万户,年产药材4万吨,年综合产值达20亿元;五峰县建设1000万元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优选道地药材品种,加快道地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和规范化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实现药材种植规模30万亩,综合产值20亿元。

  推动湖北民族地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湖北民族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中医药产业发展日益成熟,但在稳定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小农户生产普遍存在、产业分红能力不足、市场风险较高等。为此,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发展中医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小药农”衔接“大市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19年10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我国需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从湖北民族地区中药农业发展历程来看,虽然规模化种植程度不断提高,但分散化的“小药农”仍然普遍并将长期存在。

  中医药生产性服务业是衔接“小药农”和“大市场”的桥梁。一方面,湖北民族地区须结合药农实际需求,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生产性服务组织,促进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农资供应、药材初加工、药材引种技术、冷链运输、仓储物流等服务领域;另一方面,要依托本地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提供形式多样的中药材销售服务,拓展“小药农”的药材销售渠道,让农户“敢种”“能销”“愿销”。同时,地方政府应针对相对贫困农户提供灵活的金融和保险服务,进一步提升“小药农”参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能力。

  增强产业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产业红利分享能力。依托湖北教育、科技资源比较优势,持续加大中医药产业科技投入力度。

  对于中药材种植业而言,要依托道地药材资源,进一步加大中药材GAP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提升中药种苗抚育能力;充分发挥已经建立的麒麟头木瓜、水连独活、多宝寺瓜蒌等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示范点的引领作用,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同时,根据区域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品种,面向药农提供差别化的种植技能培训,提升药农种植水平,从源头减少药材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活性成分不足等问题的发生。

  对于中医药加工业而言,要以强化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为重点,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以政策为引导,增加现有中医药企业对于药材清洗、 烘干、晾晒、分拣、仓储等加工设备的投入力度;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对接,力争将“一州两县”纳入其原料采购的重点合作单位。

  对于中医药服务业而言,要深入挖掘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构建具有湖北民族地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体系,讲好湖北民族地区的中医药故事,探索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等新的产业发展形态。

  提升信息化支撑服务能力,保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信息化是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技术支撑,也是体现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十分重视相关工作的开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系列文件。湖北民族地区要以文件精神为指导,积极将信息技术引入产业发展。

  一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中医药产业监控与预警平台,实现对湖北民族地区中医药产品及其衍生品的行情、价格、供需等情况的动态监控;发布权威市场信息,为各类农户、经销商、企业等产业主体提供较为全面的市场供需信息,引导中医药产业适度规模发展,避免盲目投入、过热发展;动态监测湖北民族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非正常市场行为,抑制市场异常震荡。

  二是运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中医药产品绿色化生产能力和产业智慧化管理水平,提升地域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建立现代化中医药产品物流跟踪体系,提高中医药产品全程可追溯能力,为打开市场提供完整的信息链支撑。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全面小康研究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滇桂黔石漠化中药材特色产业精准脱贫研究”(项目号16CMZ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