樃梅宗派古墓 赵本新摄
樃梅宗派墓碑局部 赵本新摄
近日,武当山文物、宗教、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行到湖北丹江口市盐池河镇武当山东神道大岭坡考察文化遗迹时,意外在明代庙宇“碧云山庄”遗址的后坡,发现了四片数十座清代樃梅派传人墓地,占地面积400余亩、27万平方米,其中数座早年被毁。墓地沿大岭坡前山坳一字向前延伸,由于后人修公路的原因将墓地分割成四片,今呼之谓“道人古墓群”。
现存留的古墓多半保存基本完好,有些遭受严重破坏,几百块石构件和石碑被丢入附近的池塘。墓式有3种建制,一是阁楼式,阁楼用青石雕琢而成,外表不尽相同,有名望的等级较高,有二进、三进门楼,多者可达五进,装饰富丽堂皇,不仅在门楼上悬挂横额,还撰写匾额。墓碑有嵌入式和外竖式两种方式,雕刻形式多样,图案丰富多彩,一般雕饰有祥瑞花草、吉祥动物,或崇拜的人物、镇墓兽等。二是圆穴式,一般有雕刻青条石,或青砖,或毛石三种,沿墓一周砌筑,墓碑镶嵌入正面,或立于墓的正前方。三是用青石或青砖石、毛石砌筑半圆弧,但高于墓土,类似老百姓葬式,墓碑同前,但也有不竖碑者。
该墓地为武当樃梅派传人的一支,从墓地的规模上看,清代这一大批传人一直活跃在武当核心地带,应该是明代初期孙碧云创立此派以来的活动中心。如果细心调查,很有可能明代道人墓地就在这周围不远,因600余年的岁月沧桑,年久塌陷或被人为破坏,所以不被人们发现。据现有墓碑不完全统计,樃梅派5代传人有近百人在此活动,规模相当惊人,可见在清嘉庆时期武当道教樃梅派在武当的地位很高。
樃梅派在史料上记载甚少。武当山在北宋以前,道教无明显的宗派区分。以其行为而论,大体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其明显的门派区分,应自南宋和金对峙之时开始。按照武当山史料《诸真宗派总簿》所载,有全真、正一两大道派,包括全真龙门派、上清五龙派、清徽派、三丰派、武当玄武派等,这些教派都长期在武当山传道授徒。这些道教派别虽然教义有别,但他们都尊崇真武,信仰祖师,而且他们各自也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融合,所以人们称为本山派。此外,武当山历代还有郝祖岔派、老华山派以及静一派、三茅派、大茅派、吕祖蓬莱派、遇山派、华山派、神霄派等道教宗派活动。
榔梅派,属于武当山本山派。创派在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孙碧云武当山南岩宫住持后。其门下弟子称孙碧云为“碧云祖师”,明代承流此派者颇众。其流传宗谱为“碧山传日月,守道众自然,性理通玄德,清微古太元,真静常悠久,宗教福寿长,庆云冲霄汉,永达大吉昌”。目前在该碑文上发现有“真、静、常、悠”四派。从墓主张元祯和张真池的2通墓碑发现,自20至24代,已经有5辈道徒在此修炼后大歇,并且多代有序发展,碑文同时记载此庙宇又名“碧云庵”,更进一步证明碧云山庄就是“碧云祖师”孙碧云修炼的重要场所。
根据墓碑铭文发现,墓文为统一格式,即序文、事由、孝子贤孙等。开法伏诵“法是道中玄,惠光照九泉。寻声来救苦,霞灵早升仙”,进入法事过程。碑文上不难发现,道教徒给恩师竖立碑文时都要给墓主人冠以“真性霞灵”四字,这是道教为羽化长者追荐亡魂事,弟子都要开设混元宗坛,度亡。
樃梅宗派的重大发现,对研究武当道人宗派(宗谱)及樃梅派传承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研究清代武当道教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提供了佐证。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