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京音乐传承:在坚持传统中因时而新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都本玲 发布日期:2020-04-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智化寺京音乐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智化寺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与建国门之间的禄米仓胡同内,在繁盛时,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目前智化寺东西两路已荡然无存,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共四进院落,总长278.8米,宽44.5米,方圆12400平方米,是北京现存的唯一保持着明代风格的佛教寺庙。

  智化寺内存有北京唯一的明代转轮藏,以及精美的明代壁画、近万尊佛龛和数百卷元、明、清三代藏经。因此,智化寺在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在寺原址上成立北京文博交流馆,承担该寺的管理和保护等工作。

  兴建于公元1444年的智化寺,是明代司礼监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佛教寺院。在王振权倾朝野时期,他凭借执掌明宫司礼监的权力,不仅大兴土木营建智化寺,而且擅自把部分宫廷中的音乐移入寺院,并组建乐队,用于寺院佛事和一些民间活动。这就是智化寺音乐的由来。

  明清之际,佛曲日益深入民间,大的寺院广开庙会,并有专门从事音乐演奏的法师。智化寺京音乐古朴典雅,每逢皇族或大京官去世,皇室往往要“赐经一棚”或“焰口一台”,请智化寺艺僧做佛事,这使得智化寺京音乐名噪一时。

  清乾隆八年(1743年),御史沈廷芳请命捣毁智化寺精忠祠,智化寺自此便开始走向衰败。清末民初,外患内乱使清室动摇,民不聊生。智化寺在上层社会的佛事应酬大为减少,不得已有时也为平民百姓应酬一些小规模佛事,所得供养十分微薄。

  清道光、咸丰年间(约1821至1861年)智化寺京音乐向外传授到天仙庵,后又分别传授到成寿寺、水月庵、地藏寺、夕照寺、关帝庙、火神庙等十余座寺院,进而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智化寺音乐从而成为了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时人冠称为“京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的第26代传人张本兴,是智化寺音乐传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法名本兴,原名张双立,1923年出生,北京人,父母是小手工业者。1935年在北京广济庵出家,第二年开始学音乐,第三年在北京拈花寺受具足戒。

  本兴在广济庵师从得声和尚门下学笛,1938年到智化寺学习音乐。3年里,他先学念谱,后在乐器模型上练习,最后再演奏乐器。训练非常严格,冬天哈气成霜,夏天汗流如雨,苦练不辍,要学会坐、站、跪、行4种姿势的演奏,以适应佛事活动的各种要求。本兴学成后回广济庵,常应酬佛事,被列为智化寺京音乐门派第26代艺僧。

  本兴不但擅长吹笛,在演奏中还常兼司鼓、云锣及其它法器,而且佛事唱诵亦好。1951年下半年,本兴还俗,改回俗家的姓,名字继续用法号“本兴”。1985年,广化寺佛教音乐团组了一个“老头队”,找回许多像本兴这样的老艺僧,赴欧洲演出,引起轰动。本兴由此与智化寺京音乐二次结缘。1990年以来,本兴一直致力于智化寺京音乐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

  智化寺京音乐第27代传人共有7人,其中,胡庆学、屈炳庆、屈永增、姚志国、林忠诚、胡庆友6人都来自河北省固安县礼让乡的屈家营村,自小学习屈家营音乐。由于屈家营音乐所采用的乐谱为工尺谱,这就为他们学习智化寺京音乐奠定了很好的识谱基础。1991年12月,6人来到北京智化寺学习京音乐。他们都是本兴的徒弟,是本兴师傅口传心授,一句一句教授出来的。

  智化寺京音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2016年10月期间,新增3名传承人:王辉、赵仲华、白宝兴。出生于1987年的王辉是目前智化寺京音乐团中最年轻、学历最高的传承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专业,硕士学历,有多年司笛经验,2013年应聘至智化寺京音乐团。赵仲华与白宝兴原为民间鼓吹乐班乐手,有丰富的笙、管、鼓演奏经验,后经胡庆学引荐进入智化寺,学习并从事京音乐演奏。

  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模式也不得不随之改变,无法再延续历史上的传统。早先,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一般只收12岁以下的儿童学艺,经过至少7年的训练,先学念谱,后在乐器模型上练习,最后再演奏乐器,训练非常严格。如今的传承已经不能像以前,传承者主要是靠招募社会志愿者或招聘有音乐基础的成年人,这部分人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演奏基础,也有丧葬活动、佛教音乐的基础,并且对智化寺京音乐有兴趣,其中不少是由现有的传承人推荐而来。

  智化寺京音乐传承的喜与忧

  智化寺京音乐共保留曲目300余首,其中很多曲牌都保留着唐、宋、金、元等时期音乐文化的痕迹。以《昼锦堂》《锦堂月》为例,组成这两首套曲的9首曲牌中,有4首来自唐乐、宋词;套曲《点绛唇》中身部的7首曲牌完全来自金、元散曲。

  调查证实,300余首的数字是在智化寺京音乐的申报过程中,负责“智化寺音乐”乐谱整理和档案建立工作的王娅蕊将智化寺目前发现和保存的五套谱本中的乐谱逐一清点得来的,包括法器谱和音乐谱。其中包括同名和同曲的现象,在清点过程中,同名和同曲的按照两个来计算。

  目前,第27代传人仍会演奏的传统音乐共有39首,包括单曲和套曲。传统的智化寺京音乐在演奏上根据使用场合和功能的不同,有着一定的佛教规范。但是现在,由于智化寺已不是佛教活动场所,也不做佛事,因而失去了曾经的功能性佛教环境,“现在我们归文物局管,主要从民间艺术方面去宣传它。” 智化寺京音乐传到本兴那一代之前都是艺僧在传承,之后由于变迁,已经没有法师可以传承,现在的第27代传人都自称居士,智化寺京音乐由历史上的功能性音乐转变为博物馆式表演性音乐。

  除此之外,智化寺乐队还根据京音乐的风格集体创作了一些新练习曲。这种新创作的曲子约有十多首,都是简单的只曲形式,通常在平时私下演奏。

  智化寺现在每年一届的音乐节,内容较为丰富,例如第三届是集福建南音、西安古乐、五台山音乐、智化寺京音乐等于一个舞台上,让观众一次欣赏到众多古乐;第四届邀请台湾雅乐十三音同台演出,并邀请乐团演奏改编版的智化寺京音乐;第五届以京畿地区的传统音乐为主,邀请了胜芳、北辛庄、李家务等四家传统音乐会进行展演。

  从2004年9月开始到2014年,智化寺在寺内设立专区,每日进行4场免费演出。演出的曲目有:《小华严》《梅花引》《三皈赞》《山荆子》《好事近》《清江引》《喜秋风》《金五山》《醉翁子》《五声佛》8首,演奏内容是从39首传统音乐中挑选的曲牌,都是传统曲目。演奏时间为15分钟,地点在智化门。除了每天定时定点的演出,智化寺京音乐也经常受邀参加社会上一些公益性的表演。2014年起至今,固定演出调整为上午10:00和下午3:00各一场,地点改为智化殿,曲目由原来的固定曲目改为随机演奏。

  如果从现在已知最早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抄本算起,智化寺京音乐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这种古老的音乐随着历史大背景的变迁,其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曾经由佛教人士持有的服务于佛教仪式的功能性音乐,转变为由非佛教人士持有的博物馆性质的表演性音乐。相对于其他很多非遗项目,应该说,智化寺京音乐是幸运的。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对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地处学术重地京城,又让学者们的目光能关注到这里。然而,即便这样,智化寺京音乐仍然喜忧参半。

  智化寺京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之高的历史价值,工尺谱的使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传统的智化寺京音乐,不能撇开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谱”,换句话说,就是传承智化寺京音乐就必须传承工尺谱记谱法。在简谱和工尺谱的关系处理上,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者和管理者似乎在摸索之后找到一条既结合当下实际,又坚持传统的路子。对新招进来的不懂传统工尺谱的成员,允许其先以简谱快速入门,然后进行工尺谱的学习,通过唱谱、背谱、默谱等方式逐渐掌握传统工尺谱,并通过每年的音乐考试督促传承者不断提高音乐水平,这成为智化寺京音乐传承的有利因素。

  2006年,智化寺京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需注意的是,智化寺京音乐的申报文本“保护计划”中有这样一条:“定期邀请音乐学院专业器乐教师给学员进行演奏技术指导,提高学员的演奏技术和综合音乐素质。”请“音乐学院专业器乐教师”给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者们进行技术指导,无异于将原生态的歌手送到音乐学院去进修,在开阔视野提升专业高度的同时,稍有不慎,也可能会葬送传统音乐的独特性。

  当前,摆在智化寺京音乐传承面前的最大问题毫无疑问是传承人的缺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几千块钱的月收入对于年轻人来说显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在新媒体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缺乏亲切感,在他们看来这种“老掉牙”的调调晦涩难懂,佶屈聱牙,远离今天的主流时尚,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传统音乐再热爱也抵不过现实生活的压力,如果不能够切实解决传承人的低收入困境,不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后顾之忧,再多的赞美和掌声也难以吸引更多的新传承人加入进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是传承人的保护,让传承人生活无忧、体面,是“非遗”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历经磨难流传至今的智化寺京音乐未来将交到谁的手中?这是一个事关古乐存亡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民族报》(2020年4月28日 0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