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县博格达尔镇积极开展培训促进就业。本报记者安宁宁摄
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开办书法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报记者安宁宁摄
精河县锦福社区各族居民共同开展文艺活动。本报记者安宁宁摄
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民族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持续释放民族团结红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边疆地区在新时代呈现崭新面貌,焕发勃勃生机。
博尔塔拉州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一条富有边疆民族自治地方特色的创建之路,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作出了贡献,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2019年12月,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记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涉及面广、群众性强。请问博州是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创建工作的?
巴德玛拉:我们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推动全州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之需、战略之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高位推动,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础。
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领导。州、县两级分别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62名,并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整合各类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创建工作,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干事。
层层落实责任。制定下发了《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召开动员大会、推进会、座谈会、示范点观摩会等130余场次,建立了统筹协调、共同创建、监督检查、问效问责等工作机制。
把创建工作纳入州、市、县以及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把创建工作与各种激励机制挂钩,激发各部门单位开展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健全全社会参与创建工作的机制。在创建“六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增加“进军(警)营”“进团场连队”“进景区”,州县联动、全民参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活动。目前,全州共命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1046个(州级310个、市县级736个),创建率达99%;命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5个,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117个。全州受到国家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0个、模范个人14人,受到自治区表彰的模范集体20个、模范个人40人,博州本级表彰的模范集体200个、标兵6人、模范个人410人。2019年12月,博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记者:民族团结需要用法律来保障。在这方面,博州主要有哪些举措?
巴德玛拉:我们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我们充分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出台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条例》,率先在新疆实现二类、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验收达标。同时,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培养选拔使用,州县乡三级班子均有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在反恐维稳第一线、在经济发展第一线亮观点、表态度、勇担当,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筑牢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思想防线,用实际行动为博州稳定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关键是要扩大参与范围,在全社会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在这方面博州做了哪些工作?
巴德玛拉:我们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篇幅、高频率地宣传报道创建工作、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着力提高各族群众的满意率、知晓率和参与率。
用好载体。在报社、电视台、新闻网站、广播电台等媒体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专栏,集中推送相关报道,持续在全州商铺、出租车LED屏滚动播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标语等。
讲好故事。注重用群众语言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爱国宗教人士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等作用,州县乡村四级联动,全方位、多角度扎实开展大宣讲活动。
抓好宣传。广泛征集具有博州特色的民族团结公益广告、微电影和微视频,精选200余部作品在各种媒体滚动播出;录制民族团结应知应会知识音频在公交站台、村队大喇叭等循环播放;编辑出版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手册、画册、挂图等8万余份(册),并将各类宣传资料发放到千家万户。
记者:自1999年湖北对口援助博州以来,鄂博两地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鄂博两地积累了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巴德玛拉: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湖北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层全覆盖”“互动共赢”援疆工作机制,促进了鄂博两地交往交流交融。
援建机制不断完善。湖北省开展“双结双促”活动,结对认亲1430户,边疆少数民族群众有了“湖北亲戚”。两地进一步拓展厅局对州直、地市对县市、区县对乡镇场街道的结对机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行业对行业、系统对系统、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景区对景区的结对帮扶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强合作。2019年,博州还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签订了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协议。
援博项目稳步实施。湖北累计实施援疆项目597个、援助资金20.8亿元,规划外项目452个,援助资金3.18亿元,涵盖住房、就业、教育、卫生医疗、基层政权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改善了博州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40余家援疆企业吸纳本地就业1146人。
两地交流更加密切。鄂博两地各级各部门交流互访达350批次3400余人次,引进紧缺人才400多人,组织各类干部人才赴鄂培训3600余人次,邀请湖北专家教授来博培训2.9万余人次,湖北省属高校每年定向博州招收本科生200人以上,博州1700名少年儿童到鄂参加“鄂博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两地4万多名少年儿童通过书信交流结对。近年来,湖北到博州旅游人数达75万人次,鄂博两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氛围更加浓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博州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向湖北捐款捐物,体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博州温度”。
记者: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方面,博州采取了哪些措施?
巴德玛拉: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各民族嵌入式居住,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强化思想“嵌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宣传教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各个社会细胞。
以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增进感情“嵌入”。开展民族团结趣味运动会、专题讲座、节日联谊等系列活动,为结对干部群众搭建平台,各民族同胞在一起包粽子、炸馓子、包饺子等融情活动中,增进了感情,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
以保护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嵌入”。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十三五”期间投入1652万元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项目15个;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10类61项,整理蒙古族长短调民歌、沙吾尔登、托布秀尔音乐、传统奶酒酿制等9类36项非遗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5个,建设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
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抓好源头“嵌入”。进一步深化民汉合校、混合编班、混合编队、混合住宿,州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实现全覆盖。
以产业发展推进就业“嵌入”。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口岸贸易、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特色种植养殖,鼓励各族群众共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共办企业实体、共同增收致富;认真落实南疆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业企业安置工作,稳妥推进向湖北省转移就业,积极推动融入当地、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以住建规划引导打造居住“嵌入”。始终坚持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族特色以及各民族嵌入式居住,注重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内容。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