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国际大巴扎夜景。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居社区技能培训让居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乌鲁木齐市民宗局提供)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开展民族团结日活动。(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乌鲁木齐市民宗局提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自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性打造“访惠聚”“三进两联一交友”等创建工作品牌,坚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探索出一条富有新疆城市特色的创建之路,全市保持稳定发展、安居乐业的良好局势。近日,乌鲁木齐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乌鲁木齐市的生动实践,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作出了贡献,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记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乌鲁木齐采取了哪些措施?
牙生·司地克: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我们广泛组织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扎实开展各项促进各族群众交流感情、培养感情、融洽感情的工作,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全市10万名干部职工和15万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108万名各族群众相互结对认亲。每月刚性落实“六项工作”(结对子、勤走访、相互学、多活动、真帮扶、重激励)和“五同、四送”(五同,指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娱乐;四送,指送政策、送法律、送温暖、送文明)具体活动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全市开展各类联谊活动83万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100万人次。
深入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在教育领域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载体,组织全市师生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主题活动。目前,全市教育系统2.34万名干部职工、32.75万名各族中小学生全面结对交友。教育引导各族学生从小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把各级各类学校建成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深化各民族居住、教育、生产、经济、文化“五个互嵌”为着力点,以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为重点,敞开怀抱接纳各民族流动人口,帮助他们在乌鲁木齐安居乐业、发展进步、共享美好生活。在全市所有机关和单位、社区(村)等基层组织设立“民族团结之家”活动阵地,成立文艺活动团队和志愿者队伍,常态化组织开展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积极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倡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引导和帮助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现学前、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强化全体公民日常行为规范,营造自觉遵法守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
健全常态化机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记者: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这方面乌鲁木齐做了哪些工作?
牙生·司地克:我们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方式,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空间,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各族党员干部、社区(村)第一书记、“访惠聚”工作队、驻村管寺干部、“草根”宣讲员作用,近3年深入群众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等活动达67万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461.7万人次。
大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打造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大力宣传乌鲁木齐市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好故事,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举办全市“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展等大型图片展览,引导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共促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
纵深拓展“十进”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创建活动进机关、进管委会(乡镇)、进社区(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警)营、进团场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景区、进窗口单位等“十进”品牌。市级层面加强引导,统一设计示范创建工作的形象标识、牌匾,组织开展创建工作业务培训,规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示范基地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备,充分发挥示范阵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常态化开展创建活动。
突出民族团结“细胞工程”建设。规范相关工作标准,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推进创建进家庭。目前,全市累计命名挂牌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大院(小区)”3004个、“民族团结之家”活动阵地1065个、“民族团结示范户”14.9万户,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真正落实到家庭、落实到个人,确保创建过程群众参与、创建成效群众评判、创建成果群众共享。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制度化、规范化,为先进典型的培养、树立和宣传推广提供有利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受到国务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有52个、模范个人有146人。连续召开9次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了596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1207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记者: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乌鲁木齐积累了哪些好的创建经验和做法?
牙生·司地克:自2016年9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疆工作总目标来谋划、推进创建工作,开启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篇章。在此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
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示范市创建的主心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坚强核心,是做好创建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在创建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协调,把握方向,形成市、区(县)、管委会(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党组织联动机制,压实责任,层层发力,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创建工作的各个环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源头上解决新疆民族团结问题的金钥匙。我们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教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十进”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全方位、多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五个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做好创建工作的传家宝。我们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找准了创建工作与各族群众利益的契合点、促发展与惠民生的结合点,着力解决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各族群众在创建工作中共享发展的红利,感受党的温暖。
我们坚持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重于泰山的政治责任,充分运用军、警、民网上网下协调联动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妥善化解矛盾纠纷。
实践证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坚决地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贯彻好、落实好,就一定能够凝聚民心、汇聚磅礴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乌鲁木齐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声音】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为了让学生明白“团结是福、分裂是祸”的道理,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不同学科授课内容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夯实“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基础。比如,思政课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体系;语文课把准文章的“脉”,融入民族团结情;地理教学让学生领略祖国壮美山河,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 张小梅(乌鲁木齐市第66中学思想品德教师)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社区设立了“民族团结之家”活动场所,成立了文艺活动团队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远亲不如近邻”,每逢重要节日,社区都会组织大家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春节写春联、包饺子,古尔邦节一起吃抓饭等。如今,各族居民共跳广场舞、共唱团结歌已成为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赵明花(乌鲁木齐市高新区绒毛厂家属院居民 )
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我们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注重用身边的团结故事激励和影响各族群众。利用图片展、双语广播剧、微电影、公益广告等形式,汇集起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通过持续宣传各行业的民族团结模范典型和身边的榜样,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学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人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生动局面。
—— 田宏(乌鲁木齐市高新区鲤鱼山片区管委会副主任)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