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的实践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李正军 尹若琪 发布日期:2020-04-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地区,东北三省历来十分重视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帮助青少年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北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的实践,为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借鉴。

  树立正确的理念,加强管理和督导

  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部门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担负着更多的责任,必须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夯实民族理论基础。为此,东北地区中小学校经常邀请民族工作领域的专家和领导开展民族政策和理论的专题报告,使教师能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情况,深化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课堂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为此,东北地区中小学积极组织开展校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课教学竞赛、开设观摩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组织教师跨学校、跨地区学习,借鉴教学经验。与此同时,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监督。

  东北地区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的实践之所以取得很大成效,与教育部门、学校的督导管理有着密切关系。教育部门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给予巨大支持,例如向学校提供资金帮助,改善教学条件;督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情况,鼓励学校间相互学习,实现经验共享。为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质量,许多学校制定了实施方案和管理准则,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监督与考核,统筹安排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实践的开展,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东北地区立足实际,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地方知识、民族文化等内容编进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共鸣。例如,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满族学校开设了剪纸课程,沈阳市兴隆台锡伯族学校开设了锡伯族音乐、舞蹈、射箭课程,将少数民族文化引入课堂,突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在黑龙江省,有的教师会讲授朝鲜族食品的制作方法,并带领学生制作打糕、冷面等食品;有的学校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各民族革命先烈,教育学生铭记历史,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的实践中,东北地区中小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认识社会,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促进学生成长。辽宁省抚顺市中小学在讲授《风味独特的饮食》一课时,会买来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包括维吾尔族的馕、藏族的酥油茶、朝鲜族的打糕等,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尝到美味食品,兴趣十足;辽宁省沈阳市一些中小学在讲授民族服饰知识时,会组织学生穿着民族服饰,并鼓励学生以歌舞形式展示服饰和少数民族风情,课堂气氛活泼,令人印象深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中小学在讲授民族知识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学校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观念,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东北地区不仅依托课堂教学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课余时间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活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学校把“让梦想从这里起飞”的主题融入学校环形一体的建筑构造中,充分利用长廊文化,集中展示同学们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制作的各类手工作品,营造了具有时代特点和教育意义的文化环境。辽宁省本溪市一些学校在校园建设了民族历史长廊、民族艺术殿堂,把民族历史文化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在吉林省延吉市的小学中,师生会利用每周四午休时间开展“精彩三十分”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书法、武术、伽倻琴、民族歌舞等才艺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以“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56个民族勠力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传统历史剧目表演等,增强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东北地区中小学注重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比如,吉林省长春市大多数中小学都与当地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小学充分利用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马骏纪念馆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拓宽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途径,增加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有效融入到实践活动中。

  注重学科渗透,激发学习热情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积极配合,学科渗透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辽宁省很多学校十分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如在音乐课堂上教授民族器乐、舞蹈、戏曲等,在美术课堂组织学生画民族风情画、做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等,在体育课堂开设秋千、珍珠球、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黑龙江省许多中小学在历史教学中讲述各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各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既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兴趣。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民族团结意识,还培育了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简介:李正军系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尹若琪系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19年度辽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历史观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