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定文化自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西藏日报 孟祥凤 发布日期:2020-03-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当前,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当代中国最具有凝聚力、感召力的精神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成动力。

  一、文化自信召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自觉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政治—文化共同体”,而且还是“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有价值共识,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建立在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存在着文化认同上的内在辩证逻辑关系。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的理性认知、情感生发、价值导引的“意义源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参照框架”。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寻根”。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起点,而作为价值共识的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清晰地界定和指引了“我是谁”“我们是谁”,进而消除了在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等多因素对个体身份意识的冲击和消解,以情感为纽带,强化中华民族各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自觉性。

  二、文化自信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自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现实指向性的自觉文化构建行动,而作为自觉的个体实践就需要价值引领与精神支撑。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则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无论是优秀传统中华文化,还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均发挥着凝聚人心和引领价值的作用,而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是实现对中华民族各成员的价值引领,以命运与共意识、共有家园意识、心理认同意识和团结意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行动规范和行动导向。另一方面,作为共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彰显着每个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体的集体想象。同时,集体记忆、集体想象以及集体认知,涵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抵抗外辱的血火淬炼,形成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苦难记忆,以及当代同舟共济、现代砥砺前行的记忆。这些记忆唤醒了中华民族成员的民族集体记忆,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指引。

  三、文化自信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作为新时代新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作为理论担当,任何理论自觉都是厚植于某一民族的特定文化自信的土壤。可见,理论自觉背后深层次的依托仍然是文化自信,是能够有效应对、解释中国经验、中国现象、中国道路的关键工程。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以文化自信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忽视、歪曲、贬损、否定,动摇中华民族存在的思想文化基础。当前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占领意识形态和道德力量竞争的制高点,才能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因此,通过理论自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清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精神障碍。第二,以文化自信,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向世界提供新的理论愿景与成功实践样本。就本质而言,当代中国人民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实实践,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成功经验的精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实践到理论的最根本依据。无论是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故事,还是阐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实践,必须依据与此,否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