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民主改革60多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征程已全面开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西藏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西藏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西藏高校社会工作从业者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对共同体的观点,集中于他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治理即秉持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发挥多元治理主体作用,及时回应社会需求,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从而达到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协商合作治理模式。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理解为以建设平安中国为共同目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利益共赢。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议题,是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场域。因社会问题而生,关注人类的需要,社会工作能够解决困境人群生活问题、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长治久安和长足发展,是西藏两项最为重要的中心工作,长治久安是基础,长足发展是目标。构建西藏社会治理共同体,首先在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旨在建设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友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有序和发展,是西藏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双重任务,都依赖于社会主体的参与,也以社会福祉作为治理成效的判断标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体现在从“人的共同体”出发,动员各族人民群众,联结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开展社会活动、培养社区责任人,促进个体成长、家庭和睦、社区和谐,助推社会主义新西藏实现长治久安和长足发展。社会工作助力西藏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理应在完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等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社会工作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润滑剂,参与完善西藏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新时代背景下,“枫桥经验”已形成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时代特色。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的精髓所在。转型发展中的西藏,需要解决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性不足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的职业活动,可以借助服务开展前的需求评估,了解和倾听民众意见。社会工作者作为矛盾纠纷解决的中介者,建立各方基于信任、情感、共同体意识而产生相互信赖和支持的关系,协调矛盾双方的利益关系。社会工作者协同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倡导建立健全民众诉求机制,为民众排忧解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联合体建设的推动器,携手完善西藏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当前,西藏已全面推行城镇网格化管理模式,农牧区也形成了“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村村是堡垒、处处有防范”的维稳防控格局。防控治安体系即预防社会治安隐患、控制社会稳定秩序。预防社会治安隐患,不仅要发挥公安机关的骨干作用,还需要依托群防群治力量。动员西藏各族群众参与社会治安体系联合体建设,给予社会工作很大的工作空间。社会工作者以提供社会服务的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在服务中了解群众的需求,协助疏通民众意见表达渠道,将提高服务对象的权利意识与培养其奉献精神相结合,鼓励服务对象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治理体系。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协助建立健全基于公众评价标准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形成政府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模式,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良性运行。社会工作作为助推器,要倡导建立西藏社会有序发展和社会发展活力的平衡机制,从制度上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创造有利条件,使得一切劳动、知识、技术、资本活力竞相迸发。
社会工作作为防灾减灾的软动力,协助健全西藏公共安全体制。“公共”二字体现了群体性,“公共安全”则更多表现为社会公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使得防灾减灾工作成为西藏生态安全建设的重点之一。对西藏社会工作从业者而言,一是要结合西藏区情,借助社区教育的形式,开展灾害防治教育,增强服务对象维护生态安全意识,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尤其是基于需求评估的防灾减灾行动,更能发挥群防群治的功效。二是要创新与多部门的合作形式,鼓励专业救援力量、群众、民间救援力量共同参与防灾减灾事务,达到防治结合的效果。在国内其他地区的救灾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在链接资源帮助恢复灾区生计、心理抚慰、家庭及社区重建、重新凝聚社区力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灾害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切实发挥专业工作者在救灾中的专业性。三是社会工作者在灾后重建中,要时刻保持民族地区文化敏感性,动员志愿力量,重燃灾民的生活热情,妥善处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化解潜在社会冲突,促进灾区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社会工作以社会组织形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独特的工作方法创新社会治理。以服务治理为主推力,实现治理多元主体在结构耦合与资源共享行动中的共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西藏地广人稀的区域人口布局,更是加大了治理难度。社会工作以社会组织形式参与西藏基层社会治理,首先要努力完善西藏现有的网格化、“双联户”治理体系。其次是依托社区平台,依靠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等多元主体力量,打造社区品牌项目,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达到社会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三者间的良性互动,着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再次是积极探索“党建+社工”的本土化服务模式,通过社区教育、亲子关系小组、夫妻关系个案及小组等方法,建设和巩固社区文化,发现社区的真善美,弘扬社区敬老爱老、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边疆民族地区,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西藏的稳定与安全,事关国家稳定和安全,战略意义重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展的中国社会工作,为西藏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工作助力西藏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一是秉持稳定与发展并行的原则,参与西藏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西藏社会工作要扎根西藏历史文化土壤,充分考虑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以维护西藏社会秩序为己任,嵌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二是突出西藏社会工作的本地化取向,以西藏各族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形成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工作实践框架。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精准化的专业服务,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共享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三是动员西藏各族群众积极参与西藏社会建设,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西藏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目标。无论是临床意义的个案服务、小组工作和社区策划,还是紧跟社会发展的基变视角,都需要西藏社会工作的从业者在服务中发掘服务对象的潜在优势,激发服务对象的社会参与热情,树立共同体意识,促成西藏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