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宁夏 实现永续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冯雪红 张欣 发布日期:2020-03-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立区战略实施效果显著,但由于宁夏丘陵沟壑林立,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依然严峻。建设美丽宁夏,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道法自然”的思维生产生活;从整体和系统出发,保障城乡和不同地域均衡发展;重视“生态人”培塑,达成人与自然“和解”,培育和增强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明确提出要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2017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铁腕整治环境污染,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词“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深刻彰显出宁夏生态立区的战略性意义。生态立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向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宁夏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长足打算和实现永续发展的具体部署。

  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卓有成效。全区落实“生态立区28条”,继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在环境质量方面,全区地级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6.6%,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2%(控制在41微克/立方米以内),银川都市圈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进一步降低,重污染天数进一步减少。在水环境质量方面,黄河流域宁夏段1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73.3%以上,全面稳定消除劣Ⅴ类水体,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72.7%,地下水极差比例控制在6.7%以内,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达到“长治久清”,重点入黄排水沟水质基本达到Ⅳ类。在土壤环境风险方面,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方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在乡村建设方面,宁夏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大棚房”清理,建设美丽村庄132个、美丽小城镇20个、特色小镇12个,改造危窑危房3.8万户,新建卫生户厕11.8万座,新改建农村公路1700公里,乡村环境更加亮丽。

  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法自然”思想是道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和集中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和”的思想,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方能永续发展。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严格禁止非法买卖野生动物,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要坚持“天人合一”的生产观。《周易》 首次提出了“生生”的思想,即“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传》)。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和万物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生不息。中国传统农业讲究天时地利,有经验的农民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以获取更多的自然馈赠。以古鉴今,宁夏根据自身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下观光,这使群众不仅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得到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环境收获。今后在这方面应加大物资投入和技术支持,让群众在生产中有更多的幸福感。

  要树立“用养结合”的消费观。“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人类对大自然的无限索取,一次又一次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警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自然似乎在很多高科技面前无能为力,但是一旦反噬,自然的一粒尘,落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变成一座山。宁夏南北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处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围中,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脆弱,面临荒漠化的威胁。注重“用养结合”,才能保障永续发展。

  从整体和系统出发,注重均衡发展

  生态立区需要照顾到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坚持整体论和系统论,既要发挥优势,也要补齐短板,均衡发展。对宁夏来说,南北发展差异、城乡发展不均衡为生态系统治理带来考验。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山川统筹、城乡一体,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路径。

  一方面,城乡资源分配和义务承担要均衡。因为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宁夏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分配和义务、风险承担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城市建设吸收了较多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对农村而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突破点。乡村振兴战略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在政策上应给予更多支持,建立美丽村庄建设长效机制。要切实保护好农村水源,一方面要做好水源地涵养,另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水源污染,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要防止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向农村转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另一方面,南北资源分布和义务承担要均衡。宁夏南北自然资源差异较大,北部地势平坦,得黄河水灌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南部生态屏障脆弱,水资源较短缺;中部地区还有大片的沙漠需要治理。虽然自然禀赋差异大,但是每个部分都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承担着各自的义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都有可能引起整体的灾难。因此,生态立区要从整体性出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机制,确保各地都能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重视“生态人”的培塑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红线、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激发每个个体的生态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对自然的崇拜时期、探索时期、征服和改造时期,以及尊重和合理利用时期。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达成“和解”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永续发展的必要路径。

  培养“生态人”,能有效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不论农村还是城市,不论是治山、治水还是治沙,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都是人,只有每个个体完成从“经济人”到“生态人”的转变,才能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注重干部培养。要大力培养一批有敏锐生态文明意识的干部,找到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以身作则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融入组织生活中。同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考核考评中,形成绿色政绩观。在这方面,宁夏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考核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进一步规范和优化。

  加强群众认知。应当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群众生活,使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与“送文化下乡”“乡村大舞台”等活动紧密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深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另外,要挖掘乡贤能人,宁夏有一大批治沙、治水、治山能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奇迹,还有很多民众为生态文明建设默默作出贡献,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让他们讲好自己的故事,让生态文明意识逐渐入脑入心。

  拓宽传播渠道。要让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为不同阶段的学生量身打造生态文明教育课和生命教育课,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播进每个人的内心。

  恩格斯说:“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各区域之间要协同互补,外生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集多方力量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实现永续发展。

  【作者单位:冯雪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张欣,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甘宁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筑牢生态屏障路径研究”(项目号19BMZ149)阶段性成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