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在扶贫攻坚中具有重要意义,“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内容,更是让贫困地区的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加强对搬迁移民儿童的教育支持,使他们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是促进扶贫搬迁移民家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与移民搬迁之前的学校条件相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初中建设工程和中小学达标工程,使得移民安置区的学校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于自然历史环境、社会生活方式、家庭文化资本、思维观念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移民儿童面临着一些学业困难,包括教师流动频繁、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校合作意识淡薄、社会生活参与不足等问题。建构全方位立体的教育支持体系,积极引进多元教育主体,推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帮助扶贫搬迁移民儿童在“有学上”的基础上,实现“上好学”“学得好”。
加强政府在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与教育政策制定方面的支持。政府在构建、协调和整合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职能制定政策、对相关资源进行调整整合,使之能在教育改革中合理分配,并对其他的社会支持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一是加大教育投入。保证移民安置区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有资金保障,使学校能够把精力全身心投入在提高办学质量上。二是教育资源向移民安置区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保障各类功能室、图书室的正常使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抓手,加强信息设施建设、促进校际网络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学校教师资源,移民安置区学校师资主要是本地教师(包括代课教师)、交流教师、特岗教师,教师性质不同、岗位不一、流动性强,对教师资源的补充要提前摸底、合理规划、有效分配。三是制定搬迁移民儿童的精准帮扶政策、安置区学校教师支持政策。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经费筹措机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改善、心理健康、课业辅导、校外托管等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倾斜,精准帮扶;增强教师岗位吸引力,提升教师职业认同,使“悬浮”的乡村教师真正嵌入乡村社会。
构建多元文化融合的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与课程。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儿童所关心的事物,是生活赋予他个人与社会兴趣的统一性,这是结合在一起的。搬迁移民儿童的成长经历不同于城市儿童,构建多元文化融合的学校文化与课程,使他们既能够放眼世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又能立足生活,保持对乡土的亲近与热爱,将自己思想与精神的触角能在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中获得成长与发展。一是结合乡村文化特点和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二是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两类知识的有机融合,打通教育生活与个人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个体生命世界的整体培育与个体人格积极有序的生成与发展。建构多元文化知识体系,就是在乡村广袤土地、鸟语花香的田野中绘就朗朗读书和社会实践的乡村生活图谱,在多元文化知识建构的实践中开启儿童的生命想象。
提升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文化自信与教育自觉。“我娃儿就交给你们了”是大多搬迁移民家庭与学校关系的现实写照。按照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父亲外出务工、母亲留守照顾家庭,或有的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移民儿童由长辈或亲戚抚养。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家庭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文化资本薄弱,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失范,使移民儿童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是明确家庭教育责任,使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始终“在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农闲时由乡(镇)政府或教育机构组织短期培训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责任与义务进行宣传,明确家庭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与水平。组织教育经验交流会,对家庭教育先进典型进行推广和奖励,避免因不遵循教育规律而采取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三是转变传统家校沟通形式,利用新兴媒体,优化家校合作方式,灵动创新合作方法,全面营造家校合作氛围,让家校合作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集聚共建共享资源与架构融合桥梁的社会支持力量。搬迁移民家庭面临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移民儿童也会面临文化适应和学校适应的过程。学习环境的变动促使儿童在适应新环境中变得更为独立,但也可能因不适应而产生学业问题、心理问题。新学习环境可能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更多的友伴关系、与不同文化背景同伴的互动机会。一是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要履行社会责任,因地制宜,提供个性化、多样性、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助力学校教育。二是通过集团化办学,依托结对学校、帮扶学校的学生社团作为同辈辅导中介,开展班会活动、读书会、交友会等,为移民儿童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三是社会媒体要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和社会关爱的引导作用,挖掘身边生动的教育资源,树立好榜样、传播正能量、宣传好典型,讲好“移民儿童的教育故事”,形成全社会关爱移民儿童的社会氛围,动员最广泛、最真挚的社会支持力量,架构“与心同行”“心灵相约”的社会融合桥梁。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