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下简称“特色村寨”)概念,产生于2009年开启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截至2019年,国家民委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达1652个。关于特色村寨的理论研究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实践也在各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特色村寨建设理论研究仍显滞后,需要学者倾情投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忠斌从2012年起便潜心投入特色村寨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理论探讨、效果评价及政策创新》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题成果,也是李忠斌近年来从事特色村寨研究的全面总结。
作者围绕特色村寨特别是以村寨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如何展现其当代价值,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的“三农”工作以及为少数民族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三元互动”“固本扩边”“气球效应”“村寨镇化”及“民族文化数字产权”等创新性理论,填补了特色村寨理论研究的空白。
“三元互动”模型。作者构建了以文化为核心的“三元互动”模型:文化系统是价值转换的核心,物质文化系统奠定了文化系统整体经济价值实现的基础、精神文化系统是推进物质文化价值转换的动力、制度文化系统是连接物质文化系统与精神文化系统的桥梁;要素系统是文化系统整体经济价值转换的手段;自然系统是文化系统整体经济价值转换的支撑。
“固本扩边”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以民族文化为出发点,通过文化内部机制的建立和营造良好的文化外部环境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整个过程要重视“本”以及与“本”有关的各个“边”。“本”,是指民族文化,特色村寨建设要以民族文化为主线,通过民族文化产权配置机制,开发利用各种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通过参与—分享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民族文化主体利益,促进特色村寨和文化可持续发展。“边”是指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外部运行和支撑环境,包括展示—吸纳—融合的文化发展路径、特色村寨—文化—环境三维一体的生态文明及 以特色村寨为中心的边界扩展圈形增长。
“气球效应”理论。为便于形象地说明民族文化与各种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联想到气球的物理特性与之相似,且对该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作者提出了“气球效应”。同时结合经济学的概念表达,将其特征归纳为凸性、凹性和黏性,根据3种特性的不同作用方式论述其产生的不同效应。
“村寨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特色村寨要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完善特色村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处理好现代与传统、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获得部分城镇功能并与周边城镇实现功能对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基于此,提出资本聚合、文化旅游、传统工艺、生态农业、老字号品牌五大镇化模式。
民族文化数字产权。作者从多角度探讨了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特别是依循传统经济学模型分析的思路,考察了民族文化在经济产出中的总效用和文化贡献率,从而证明文化经济价值计量不仅可行,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由此提出了“民族文化产权弹性系数”(民族文化数字产权)概念,期望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及利益分配中的诸多问题。
在书中,作者还系统地提出了有关特色村寨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并以特色村寨为载体,具体探讨了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等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与精准脱贫的关系。总之,该书紧紧围绕特色村寨建设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提出对策,体现出作者在特色村寨研究领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了参考。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