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花儿: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
来源:中国民族报 多杰本 佛音 发布日期:2020-02-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花儿会是多民族的盛会,花儿“唱家”一展歌喉、尽情演唱。 多杰本供图

  “花儿”是流传在我国西北部的民歌,主要由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的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汉等民族共创共享,被西北民众称为“心上的话”“活命的水”。河湟花儿发源于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在600多年的农耕生活中,河湟人民创造了数百种花儿曲令,数万首花儿作品。作为各民族喜爱的一种文化活动,河湟花儿对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有着积极的作用。

  河湟花儿的历史成因

  青海是河湟花儿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花儿的故乡”“花儿的海洋”。青海花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是当地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晶。

  青海省地貌多样,高原盆地相间,河谷纵横,曾经是羌中道、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相辉映,羌文化、汉文化、鲜卑文化、吐蕃文化和蒙古文化先后在这里昌盛交融。元明时期,青海高原就已形成了汉、藏、蒙古、回、土、撒拉六大世居民族交错分布的格局,也由此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多元交汇并存的特点。

  河湟花儿历史悠久。早在明代,诗人高洪在《古鄯行吟》中就有“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记载。清朝道光年间,诗人叶礼的《甘肃竹枝词》“男捻羊毛女种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歌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则把当时农夫村女田野锄草漫花儿的情景表现得十分生动。

  回溯历史,河湟花儿是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最终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河湟花儿中,随处可见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子,这是形成现今青海花儿音乐旋律和歌词格律特征的本源因素。

  多个民族共同传唱的民歌

  语言是研究民间文化独特性的重要因素,最能显示出地方历史文化的神韵,传达出独特的民俗文化情趣。河湟花儿使用西北次方言区的各地汉语方言演唱,却能为河湟地区各少数民族接受,成为河湟地区多个民族共同传唱的民歌,这在全国各地各族民歌中是较为少见的。

  河湟花儿约形成于元末明初,而回、撒拉、土、藏、蒙古、保安等民族的先民,在那个时期已进入河湟地区。各民族在日常的经济、文化、生活中不断交往,民族民间文化之间的交流、影响也日渐频繁,花儿的某些因素也逐步渗透到各民族文化当中。久而久之,这些民族也把本民族的民歌音调、民族语言特色、民族习俗的因素带进花儿之中,形成带有本民族特色的用汉语方言演唱的本民族的花儿,使花儿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歌。

  河湟地区的撒拉、土、 藏、蒙古、保安等民族,虽然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及用民族语演唱的本民族的民歌,但是因为地理和历史环境等原因,这些民族形成了“在家说母语,外出说汉语”的习惯,因此他们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较好地驾驭用河湟汉语方言来唱“花儿”。

  “风搅雪”花儿,一种文化融合体

  根据民族的不同,河湟花儿可分为汉族花儿、回族花儿、土族花儿、撒拉族花儿、蒙古族花儿、藏族花儿等。而作为多民族交融的地区,河湟花儿曲令也最具抒情韵味。河湟花儿曲令非常丰富,已经搜集整理的达100种左右,如水红花令、白牡丹令、孟达令、河州令、马营令、门源令、湟源令、伊阿伊令、土族令、下四川令等。这些花儿都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展现出极具个性、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有的高亢、有的委婉,有的欢快,有的哀怨,真切地反映出河湟地区各族人民淳朴、豪放的性格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河湟花儿中还有一种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混合的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被称为“风搅雪”花儿。这类花儿常将汉语和藏语、汉语和土语、汉语和撒拉语、汉语和蒙古语等混在一起,巧妙地使两种语言的韵脚相押(押方言韵脚)、节奏合拍,别出心裁地表现出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别有一番风味。

  汉语和藏语相混

  青石崖头上的清泉儿,

  达恰恰孜个曲通果格;

  (藏语音译,意为“一匹匹花马饮水哩”)

  我这里想你着没法儿,

  敲得那其雪果格?

  (藏语音译,意为“你那里做啥着哩”)

  汉语和蒙古语相混

  手里拿的是西呐哈,

  (“西呐哈”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勺子”)

  奶子哈拉拉里舀下;

  (“拉拉”为地方方言,意为“小木桶”)

  腿肚子软着没办法,

  就活像绑给的搅把。

  “风搅雪”这种语言现象和文艺演唱形式有着极强的地域性,所使用的语言因聚居区民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风搅雪”的出现、存在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也反映出民族关系发展的进程。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