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科技服务乡村振兴—— 中南民族大学推广技术成果促进乡村环境治理的启示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李忠斌 李立忠 文晓国 发布日期:2020-02-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及土壤酸化面积扩大问题,除了运用传统方法外,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效率。根据中南民族大学推广技术成果促进乡村环境治理的实践,笔者提出三条建议:建设民族地区农业农村适用技术数据库,根据技术自身要求分区分步实施;选派专家组建技术下乡服务团,与市、县农业农村局一道成立联合机构,开展技术试验、推广和人才培训,形成技术下乡的长效机制;设立民族地区技术下乡专项基金,为技术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强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生态农业循环发展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业农村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中南民族大学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强化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生态农业循环发展,实施了利用蚯蚓分解农业农村废弃物、生产优质农业肥料,进而改良土壤和解决乡村环境治理项目。

  蚯蚓是土壤中存在的主要动物类群,是环境的净化器、生态的捍卫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试验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食用菌棒等农业废弃物按科学配比堆沤发酵,利用蚯蚓分解上述发酵物和餐厨垃圾及尾菜,生产蚯蚓粪肥,改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乡村环境,实现微生物—动物—植物生态农业循环,种植—养殖、种地—养地有机结合。

  目前,中南民族大学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镇开展的蚯蚓养殖及农业废弃物利用的综合试验获得了成功。试验推广采用“高校—地方—企业”合作模式,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坚持整市统筹、技术集成、企业运营、因地制宜的原则,着力探索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中南民族大学负责技术方案制定、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等工作;利川市政府负责整合农业、环保等部门项目资金,制定配套政策,并协调好学校、政府、企业等方面的关系;项目实行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该项目计划在利川市建立1个市级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2个乡镇级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分中心,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蚯蚓粪肥,改良土壤。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据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不到60%;每年产生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每年使用农膜200多万吨,当季回收率不足2/3。这些未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农业废弃物,由于得不到充分利用,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因此,合理处理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并将其资源化利用,是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关键环节,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够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利用蚯蚓处理有机废弃物,是一项可持续循环利用的技术资源,它一方面能够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使废弃物得以再利用。蚯蚓粪是一种高效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蚯蚓的生态养殖对乡村的环境保护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由于保护土地意识淡薄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酸化、肥力下降。该项目采用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利用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利用蚯蚓粪实现土壤生态治理与修复,解决土壤严重酸化、贫瘠化等问题,并建立标准化、可推广的土壤生态治理与修复示范基地,利用技术优势解决长期存在的地力衰退和生态脆弱、环境污染问题。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该项目推广后,按每年生产优质有机蚯蚓肥2000吨、每吨1000元计算,产值即可达200万元,每年可对5000亩耕地进行土壤改良。若在更大范围推广该技术,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将是十分巨大的。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启示与建议

  该项目试验的成功与推广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乡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来积极推动;乡村污染物来源复杂,若不加以科学化处理,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日益严重;利用先进技术把农业农村废弃物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环境问题,也能大幅度改良日益酸化的土壤,提升地力,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技术在乡村的广泛运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协调各方关系,推广成熟的技术,尽快形成生产力。

  为此,笔者有如下建议: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建设民族地区农业农村适用技术数据库,根据技术自身要求,结合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划定重点技术试验、推广区域加以推进实施;以高校、科研机构为重点,组建农业农村技术服务教授团、博士团等,以市、县为单位挂职服务,确保技术试验、推广有专人管理,做细做实,取得实效;以市、县农业农村局为项目实施依托单位,指定专人对接项目,提供试验、推广场地,保证技术能有效落地;由技术提供单位、教授团、博士团和农业农村局共同组建联合工作组,明确分工协作,加大乡村技术人才培训力度;设立民族地区技术成果下乡专项基金,对技术项目的试验和推广、基地建设、人员培训等提供经费支持,保证技术项目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李忠斌、李立忠,中南民族大学;文晓国,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