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舞龙舞狮活动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传统年味。 周建平摄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句话,勾起了许多人对于年节的思念。提起浙江人过年的那些事儿,种种美好的记忆,一时数说不尽。
浙江乡下有“入年架”“忙年”的说法。早些时候,有的地方一进农历腊月就忙开了,也有的最晚腊月二十四“祭灶”开始忙。先是备年货,腌菜、杀猪捕鱼、打年糕、酿年酒、砍年柴,无不是为了过个年。家庭主妇要准备一家人的新衣、新鞋、新袜,村里要准备演戏、舞龙舞狮、扎制灯彩,都得忙。一般开了年还得走亲戚,人来客往。俗话说:“亲戚是条龙,不来就要穷。”旧时交通不便,走着走着就走到元宵节了。
老一辈浙江人过年,牢记“感恩”这两个字。一是要在年节里祭祀神灵,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人们祭灶,也是感谢灶火带来的美好生活。杭州人旧时过年要祭水井,封井几天,让井也休息休息。在舟山,人们在年三十夜把年糕切成小块,挂在家中各种用具、农具上面,连筷子也顾及到了。有的地方连家里的猫狗也要吃好一点,甚至还要给老鼠留一点饭食,俗称“老鼠娶亲”。总之是在曲折地表达着一份情意。在这时候,祭神和祭祖是必不可少的仪礼。各地称呼不同,绍兴称“祝福”,鲁迅曾经写过文章。嘉兴称“请公公拜太太”,说法土俗一点,意思是一样的。还有的地方称“谢年”“烧年纸”。年轻人都期盼年夜饭那一桌丰盛的菜肴,其实在老辈人心里,这些好吃的是先要请神灵和祖先们享用,然后才是全家人好好吃一餐。
感恩的第二层意思是指走亲戚,借此机会大家见见面、说说话、吃吃饭。如今经济条件好了,许多人都喜欢在饭店请客,邀请大家来聚餐。在外闯荡的人要赶着春节回家,也是为了大家聚聚,借此机会重温人情、联络感情。
浙江素称“戏曲之乡”,年戏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剧团在演年戏时会即兴发挥,给在场的观众一一拜年,观众当场送红包,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地方有村里人自己排戏自己演的传统,很有特色。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从1981年起,连续30多年在村里举办自己的“春晚”,比央视春晚办得还早,被称为“中国式过年”的样本。
在浙江,过年不仅演戏,还有曲艺、歌舞、杂艺等各种演出,尤其是舞龙舞狮,不但普及到全省城乡,更有一些地方的表现格外出彩,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奉化布龙、长兴百叶龙、浦江板凳龙、黄沙狮子、兰溪断头龙、泰顺碇步龙、坎门花龙、鳌江划大龙、上舍化龙灯等,实在是令人目不暇接。余杭滚灯也进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屡屡在全国性的大型庆典上亮相。
年节里,表演歌舞杂艺的人沿街上门助兴的传统在浙江由来已久。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曾有颇为详细的记载,无法一一赘述。那时候的杭州街头,年节里总有一支支舞队在表演,或在店门口,或在家门口,颇受欢迎。这样的传统,今天在浙江的一些乡间还常常可以看到。无论是舞龙舞狮还是别的表演样式,到了家门口,主人总是会好好招待。其实,这样一种年节的传统也是一种“送戏下乡”。对于那些交通不太方便的农家,年节里有人到家门口来热闹一番,给自己拜个年,这实在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并且会成为他们以后还要常常提起的一段回忆。
浙江元宵节的灯彩素以精致华美著称,硖石灯彩和仙居无骨花灯都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浙江的年画也很出彩,曾有“欢乐图”的美称。清乾隆年间,有浙江画家画了100幅《太平欢乐图》,每幅配上文字说明,进呈乾隆帝,得到乾隆的大加褒奖。如今,这些年画又被公开出版,也是关于浙江春节的一段佳话,从中可以品味昔日浙江人过年的滋味。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