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省份,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以及脱贫攻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本期起,本报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在贵州”栏目,报道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2018年3月,贵州省启动面向不懂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实用技能培训的“双培”行动。“双培”行动开展近两年来,有效助推了贵州省的脱贫攻坚工作。日前,本报记者就“双培”行动开展情况采访了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石松江。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州省开展“双培”行动的背景。
石松江: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56个民族成分齐全。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尚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群众存在国家通用语言障碍,语言交流困难是这些群众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可以提高他们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他们转变思想、掌握市场信息和技术、增强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助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省一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记者:“双培”行动的开展有哪些保障措施?
石松江:首先,这一行动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8年6月,“实施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和实用技能培训行动计划”被写入贵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随后形成7个部门共同发力开展“双培”行动的良好局面。
其次,自“双培”行动启动以来,贵州省民宗委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在具体落实中,着力“三重两扶”,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开展培训,着力加强“双培”行动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近两年来,省级层面共组织举办了9期500多人次的培训班,培训对象涉及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授课教师等,各市州、县(市、区)也跟进举办了10多期培训班,提升了“双培”行动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保障了全省“双培”行动的顺利开展。
记者:能解释一下“三重两扶”的具体内容吗?
石松江:第一是重补位,着眼全省脱贫攻坚大局调整工作重心。2018年,结合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缺乏脱贫技能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双培”行动工作重心落在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上,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和群众意愿,重点组织开展了刺绣、厨艺、种植养殖业等培训。2019年,针对部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通用语交流、感恩意识、励志脱贫、移风易俗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将“双培”行动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家通用语培训上,并将感恩意识、励志脱贫、移风易俗等融入国家通用语培训中。
二是重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制定短期任务与长远目标。我们制定了短期任务与长远目标:一方面,把所有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群众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精炼实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每期培训班的硬性任务,量化培训的成效考核标准;另一方面,继续把基本解决语言障碍作为“双培”行动的长远战略目标,将“小手牵大手,我教妈妈学普通话”、民汉双语志愿服务等后期辅助措施纳入“双培”行动的工作要求,并配套一定的学习和结对培训激励措施,以期久久为功,最终彻底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障碍问题。
三是重引导,以喜闻乐见方式开展培训。在“双培”行动中大力开展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通过组织少数民族群众谈发展变化、教唱民汉双语版“红色歌曲”等方式,引导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在讲述发展变化、畅谈体会中筑牢感恩意识,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感恩奋进活力。
四是扶志气,立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励志培训。一方面,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催人奋进、充满正能量的谚语、故事、歌谣等编印为培训教材免费发放使用;另一方面,在“双培”中融入“扶志”教育,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等方式,树立“勤劳致富”的正确导向,着力转变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使其懂得感恩、励志脱贫。
五是扶正气,紧跟时代风尚加强移风易俗培训。2019年下半年开始,在“双培”行动中加强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以宣讲“婚姻法”、新时代文明风尚等内容的移风易俗培训,积极引导村民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遏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弘扬正能量。
记者:“双培”行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石松江:“双培”行动开展近两年来,省级层面先后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在全省9个市州、57个县(市、区)举办各类培训班6000多场次,集中培训了3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有效助推了全省脱贫攻坚的工作大局。对少数民族群众而言,成效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国家通用语使用能力提高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了;实用技能掌握了,脱贫致富的门路拓宽了;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志气增长了;感恩奋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牢了。
在提高实用技能、拓宽致富门路方面,有很多生动案例。比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三江口镇安沙村布依族妇女刘光芬,通过“双培”行动的刺绣培训,在木贾物流城安置区一家制衣店就业,每月工资2000多元。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还能照顾家庭、孩子,感受到了“幸福感和获得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大洞村的苗族妇女余忠慧,也是通过“双培”行动的刺绣培训被一家公司选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1月,参加“双培”行动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6831人,通过“双培”行动实现就业的有11317人,实现创业的有922人,参加培训后脱贫的有21196人。
“双培”行动的开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比如,毕节市赫章县可乐乡新民村山脚组的苗族群众,在“双培”行动培训期间主动捐资捐物,义务用车接送参加培训人员;李文辉等苗族群众还主动联系“双培”老师,要求把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翻译为苗汉双语版在培训期间教唱。又比如,黔西南州册亨县民宗局女干部邓春碣,自“双培”行动开展以来,一直坚持走村串户,采取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到少数民族贫困户家拉家常、在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等形式,努力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致好评,用实际行动促进了民族团结。
记者:“双培”行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今后还有哪些打算?
石松江:从推进情况看,“双培”行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人员组织难;二是国家通用语培训见效缓慢。
由于存在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低,对学习汉语的认识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同时,由于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的只有一些老弱群体,大多在各个村寨零散分布,逐个村寨办培训班人数太少、效率较低,集中培训老百姓又嫌路远照顾不了家里而不愿意参加,再加上语言学习有其规律性,见效就更加缓慢。
针对这些问题,今后我们将着力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学习培训激励机制。我们将对学习成效、结对培训成效等进行严格考核,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涵盖参培群众和结对培训人员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双培”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提升国家通用语培训成效。二是坚持多措并举、短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小手牵大手,我教妈妈学普通话”、民汉双语广播、结对培训等措施综合施策,全方位着力;另一方面,将国家通用语培训的短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分阶段规划、分层次验收,进一步加强“双培”行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务求做到“培训一批、进步一批、带动一片”。
(编辑:程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