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五项基本职能之一,人才是学校作为“生产端”的主要供给。近年来,西北民族大学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以区域、行业、职业的发展变化为专业发展的导向,着力打造“金牌课程”“金牌专业”,强化专业建设的引领、支撑、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能力的“倍增效应”和人才资源的有效供给。
调整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
西北民族大学现设7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等11个学科门类40个专业类。学校将专业优化调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步,采取“余量消减、存量升级、增量优化”的方式,全力推进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
余量消减。学校实行“有出有进”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有效联动。
存量升级。学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工科、专业教育认证为突破口,紧密围绕战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升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推动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支持和引导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认证,构筑起立体化、全方位专业认证支撑保障体系。学校临床医学、英语、口腔医学等20个专业被列入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增量优化。学校把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引导学科、专业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一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以此带动专业整体发展。近年来,学校特设文物保护技术、数字出版专业,申请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新设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
打造“金牌专业”,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学校结合贯彻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制定实施《西北民族大学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着力解决专业建设中的引领、支撑、融合、脱节问题,努力打造学校“金牌专业”,提高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着力解决引领的问题。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抢抓国家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的发展机遇,申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社会学等18个本科专业为教育部、甘肃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标准,实施学校专业建设“1125工程”。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培植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突出打造“金牌专业”。
着力解决支撑的问题。学校发挥信息技术和多民族语言优势,主动承担甘肃省“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任务,助推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新路径,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新引擎。学校科研人员历经20余载编纂出版3卷30册《格萨尔文库》,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着力解决融合的问题。学校以建设“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为突破口,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建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师资融通。学校以国家民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西北民族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为突破口,实施医教协同计划,共建临床医学专业。
着力解决脱节的问题。学校对学科发展支撑不足、报考率低、就业率低、转出率高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控制专业规模。制定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分层开展、依次递进、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有效实现科技园服务平台与学校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推动科技园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校企合作和创业服务。
推进课程改革,强化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度
课程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载体,课程和教材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最基本的单元,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强化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度。
突出思政课程建设。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开展思政工作,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一体化实施方案》,实施“三个100”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培育100门思政元素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100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100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对标相关要求,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落实集体备课制,设立课堂教学观摩比赛奖励基金,调动教师深化教研教改的积极性。
突出“金牌课程”建设。学校充分利用“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现代化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推进有深度、有难度的“金牌课程”建设。分类建设通识选修课,设置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等5个类群,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需求。利用“互联网+课程”线上线下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突出教材建设。学校成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把好教材内容政治审查关。制定教材管理办法,全面梳理教材内容,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优化课程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深化教材改革。树立精品意识,着重做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教材建设,推动精品教材建设。建立和完善教材评奖制度,结合本科教学工作,鼓励教师出版高水平教材,参与教学成果奖的评选。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