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艺术应服务于时代—— 第二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蓉举行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古今 发布日期:2019-11-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为中国带来了极具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世界上,宗教艺术文化在不同文明间有着多种交流、融合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的动力。”日前,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熊伟说,古代欧亚丝绸之路让各民族在思想上相遇,在文化上相融,在艺术上相互借鉴。今天,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更需要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实现共同进步。

  剑川石窟的昆仑奴像。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从欧洲的犹太教、基督宗教,到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再到中国的宗教与文化、艺术,探讨了世界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严耀中指出,宗教与艺术具有紧密联系。以佛教艺术为例,历史上,宗教观念通过与艺术的结合,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宗教艺术只有服务于时代,才有生命力。

  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理论部主任许宜兰指出,道教经典中有大量的插图,称为“图像”,它们是道教思想与美术图像的结合体,是道教思想的重要表现手段和传播载体。道经图像和不同形式的绘画蕴含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追求,比如《阴骘文像注》中表达出劝人诚信、勿杀生、与人为善、保护生态的思想;山水画中的“洞天福地”是可游可居之境,是中国人的乐土、桃花源梦境,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早期的生态文明蓝图。可以说,道经图像为“神仙美术”提供了“神奇瑰丽”的形象,为中国传统美术注入了浪漫主义色彩与活力。

  阿嵯耶观音像具有鲜明的云南地方特色。

  “中国佛教美术虽然受到古印度的影响,却终究是创造胜于模仿。中印之别,望而可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同标梳理了佛教美术的中国化历史。他认为,佛教美术的中国化进程,可从中国传统风格的寺塔建筑、佛教美术题材谱系的中国形象、中国美学趣味与图示语言等方面得到印证,因为这些都是中国化的创造。佛教美术“中国造”的核心精神是在没有印度原型可资参考的情况下从无到有的创造,并呈现出中国特有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

  张同标介绍,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美术受古印度笈多艺术的影响仍很明显,但文化精英已经开始强力推动“中国造”。顾恺之首创维摩诘挥麈卧病,周昉妙创水月观音,域外佛像遭到“胡夷村陋”的批评。之后,中国汉地佛像越发脱去了古印度的羁绊,从宗教化转向文人化,从世俗化转向民俗化,越来越受到中国精神的左右。唐人菩萨是华贵雍容的形象。李公麟的白描卷轴佛画,体现的是文人化趣味。而明清时期的观音像成了提篮的渔妇形象,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蹙安页 皤腹,形裁腲脮”,是下层民众的形象。宁村陋毋胡夷,宁世俗毋文艺,虽未必足以开敬,却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中国式佛像,早与印度文化没有牵涉,中国佛教美术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趣味的物化形态了。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翎策划、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承办,来自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研究院、西安碑林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云南省佛教协会、成都文殊院、日本早稻田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柬埔寨皇家学院、越南佛学院等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及寺院的70余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参与了研讨。

  (本文图片由王古今提供)

《中国民族报》(2019年11月12日 0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