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赣南少数民族脱贫步伐—— 赣州市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的主要经验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钟俊昆 刘清春 发布日期:2019-11-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赣州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举行第四届文化艺术节,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感受独特的民俗文化。图为畲族群众用美酒招待客人。 杨晓明摄

  素有“红色故都”美誉的江西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万里长征从这里起步,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苏区精神从这里诞生。赣州市目前生活着4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8.8万,占全市人口的0.91%;有1个民族乡(南康区赤土畲族乡)、3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其中畲族村33个、瑶族村1个,有10个少数民族工作重点乡(镇)。赣州市自2010年起探索实践以“特色村寨、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殊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四特”建设工作,于2016年起实施江西省“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成效显著。

  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的主要做法

  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创新思路方法,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有力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调研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赣州比较成熟的做法:

  突出党组织的力量。以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模式,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的路子,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坚强支部作表率、富裕群众出经验、共同创业当示范的目标。

  突出民族文化特色项目。近年来,赣州市充分发挥民族、资源、人才三大优势,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乡村大多建设了民族文化广场、民族文化长廊等设施,如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正平镇球狮村、南康区赤土畲族乡花园畲寨等村寨,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畲族文化广场与村落,上犹县打造了畲族现代采茶剧《我跟红军走》等,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得益彰。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开发。赣州市积极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民俗文化馆,组建民族民间文艺团体,传承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厚植并滋养了民族文化,贫困户参与其中,为整体脱贫打下坚实基础。如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建设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山哈大院、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组建了瑶族花棍舞表演队。

  推进少数民族聚居乡村旅游建设。赣州市依托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将民族文化保护与乡村居住环境改造相结合,打造美丽山寨,大做“特色”文章。如赤土畲族乡花园畲寨做好创意民俗体验,打草鞋、打糍粑、竹篙舞、山歌对唱、畲家运水等独具畲家风情的活动,吸引游客积极参与。

  因地制宜,加快生态农业扶贫。赣州市通过试点栽培、示范带动、逐步推开等方式,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如上犹县平富乡信地畲族村通过农田整理,种植高山有机蔬菜、生姜等,球狮畲族村种植银杏等,安远县高云山乡圩岗畲族村建设高山水稻、高山油茶等生态示范基地,帮助畲族群众脱贫致富。

  结合市场需求,做好特色产业帮扶。赣州市结合少数民族乡村产业现状,建立“一户一策”扶贫台账,实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帮扶措施。如会昌洞头乡洞头村发展中稻优质米种植和生猪养殖,赣县尧口畲族村建设肉鸽养殖业基地,上犹县横坑畲族村开展以“绿色扶贫植树忙,培育金枝促增收”为主题的种果树促增收活动。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的经济合作组织。赣州市根据致贫原因,将贫困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相对容易脱贫对象,第二类是较难脱贫对象,第三类是兜底保障对象。针对这三类贫困户,赣州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制定了“1+1+N”扶持政策,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政府种植、贫困户认领、贫困户管理、贫困户收益”等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让每户贫困户都能够享受到帮扶措施。如大余县内良乡李洞畲族村建设海狸鼠养殖基地,兴国县枫边乡社坪畲族村推广油茶种植,龙南县黄沙管委会黄沙畲族村鼓励马鞭草、荷花种植,赤土乡花园畲族村建设“党建+大学生村官+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等。

  加快少数民族民生工程金融扶贫。赣州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措施、考评精准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和社会扶助资金,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开发和推进精准扶贫示范村等项目建设,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加大对贫困村的投入,逐步引入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点带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民生证券对赣州市南康区进行金融帮扶工作。

  深化少数民族扶贫工作的建议

  赣州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有独特优势,也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入实施民族乡村帮扶工程,加大对民族村寨、民族企业和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要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激发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完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在精准布局工作上,按照“战略重点在片,战术关键在村,战果体现在户”原则,加强协调沟通,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对口帮扶、社会参与的扶贫攻坚合力, 将扶贫措施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通过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扶贫、生态补偿、科技与教育培训、移民搬迁、金融扶贫、社会扶贫、救济帮扶、结对帮扶十项举措,统筹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工作。

  细化政策,集中优化资源。实施整体连片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强对口帮扶,加快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民生工程的建设,做到对象、内容和效果的精准。

  给予金融等政策上的倾斜。在发展经济上,增加无息、低息贷款额度;依法减免企业部分税收;对少数民族群众兴办企业、发展种植养殖项目,在土地使用、土地流转等方面依法酌情放宽政策;加强对各民族群众的科技培训,给予项目启动资金补助,提升各民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销路。通过创客空间网络,打造产品宣传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打响品牌。

  传承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强农村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体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后劲。

  (作者钟俊昆系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刘清春系江西省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和招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