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场所。班团文化是班级建设的基础,是学风建设的基石,是联结师生的纽带。探索适合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成长成才的班团文化建设机制及育人模式,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班团文化建设,能够大力提升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班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助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生教育管理。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班团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班团文化建设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班团文化建设,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弘扬和传播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能够有效增强班团组织凝聚力和创新力。
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育人的重要方式。以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班团组织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高校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提升班团组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激发班团组织活力,促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班团组织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学生评先评优活动,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班风学风和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氛围。
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利用高校智库的资源优势,与地方民族工作部门合作,将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建立校内外教育联动机制,有助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班团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建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班团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以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班级为基本单位,进一步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抓好班团组织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做好宣传工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平台。
上好“五节课”,建设课堂教育与课外涵育“一体两翼”培育体系。一是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上好新生“入学第一课”;二是上好民族政策理论课,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三是上好学生党课、团课,发挥党团组织在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四是上好素质课,着力提升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五是上好社会实践课,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
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实践品牌。以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班团组织为单位,组织开展以“爱我祖国,爱我家乡”为主题的图片展、民族歌曲大赛等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品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班团组织、学校、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推动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服务社会,激发班团组织活力。服务社会是大学责任与担当的具体体现,可以以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班级为单位,组织师生开展调查研究,为地方建设建言献策;与社区联谊,密切与各族居民的联系;广泛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者、传播者等。以体验式育人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不断巩固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班团文化建设的成果。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