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映象》剧照 资料图
1986年,杨丽萍凭借《雀之灵》的出色演绎,成为家喻户晓的舞蹈明星,被誉为最美的“孔雀公主”。经过30多年的艺术探索,杨丽萍已参与创作演出9部大型舞蹈作品,并在艺术层面与商业层面获得双重好口碑,成为“行走在商业滩涂的艺术家”。
杨丽萍的9部大型作品,大多根植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结合多元的表达方式,以不同的舞台形态,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效应。《云南映象》通过原生态舞蹈的创演,展示民族文化的纯粹之美;《十面埋伏》以京剧与现代舞融合的方式,解读经典;《平潭映象》通过多种传统艺术形态串演的形式,呈现地域传说;《春之祭》则将东方文化的理念注入西方经典题材,呈现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杨丽萍用“新东方美学”诠释了这些作品成功的真谛。
所谓“新东方美学”,既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由此种创作方式所展现的美学特征。它是以东方文化为创作根基,采用西方甚至是跨文化的呈现形式,创造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艺术创作手段,并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充分展现东方文化的魅力,由此形成别具一格的东方美学。
“新东方美学”虽然是杨丽萍在创作《平潭映象》时才明确提出的概念,但这种理念是她在长期创作过程中逐渐探索出来的结果。其理念探索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杨丽萍决定回云南开始,她回云南最直接的原因是被云南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所吸引。她用一年多的时间,走进云南的各个村寨,去挖掘和抢救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直到原生态舞蹈作品《云南映象》的成功上演,证明了她的选择是正确的。从此以后,杨丽萍作品的内容都从传统文化出发,对民族舞蹈进行编创与演绎,形成独具特色的“杨氏美学”。
2015年《十面埋伏》的创作成为杨丽萍“新东方美学”理念形成的转折点,也就是第二阶段的起点。《十面埋伏》与杨丽萍之前的作品不同,虽然它讲述的是汉代经典故事,但作品的舞蹈语言却是现代舞,作品的呈现形式打破了“解构”与“拼贴”的方式。也是从这时开始,杨丽萍的作品呈现“跨界”与“融合”的态势。这部具有试验性的先锋作品的成功,让杨丽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她开始更加大胆和多元地讲述经典故事、体现“东方理念”,此后的《春之祭》也是秉承着这一理念,构建了“新东方美学”的呈现形式。
从“新东方美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来看,可以很明晰地发现杨丽萍创作的出发点——以东方的哲学与智慧作为创作动机,用东方的身体作为表现手段,体现东方的审美。她用全新的“解读”与“构建”,让传统的舞蹈走出去,用艺术作品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这种极具特色的“新东方美学”让杨丽萍惊艳了世界舞台。她在国外演出时,其舞蹈中的少数民族特色、经典的东方元素都令外国观众惊喜,也赢得了他们的认可和青睐。
这种以东方文化内容为骨、以西方艺术形式为翼,兼收并蓄,融合出的“新东方美学”,在杨丽萍的大型作品中都有体现。《平潭映象》是杨丽萍根据民间传说与平潭本土音乐、舞蹈等文化进行构建的首部海洋题材的舞剧作品,体现了平潭独有的风土人情。作品将特色民间歌舞与科技感十足的舞美技术、流行元素相结合,营造出特别的意境。
《十面埋伏》则以极具东方色彩的现代舞为主语言,融合了民乐、行为艺术、中国功夫、高科技舞美及京剧等。《春之祭》是杨丽萍继《十面埋伏》之后的又一部现代舞作品。这部作品融汇了她对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生命理念的深刻领悟,同时注入了特有的孔雀舞蹈语言。
“新东方美学”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杨丽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也表明她在创作中更加注重自我的解读与灵魂的交流。她以无限的可能性致敬经典,旨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将舞蹈与其他艺术“跨界”,将中国故事与国际视野“接轨”。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