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田野上萌发——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诞生记
来源:光明日报 郭克俭 发布日期:2019-10-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了鲜红的手印,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拉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石破天惊,九州方圆吹响图强奋进的号角,一场巨变在中华大地悄然勃兴。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农村就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也被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所点燃。继《祝酒歌》之后,施光南与晓光合作,创作出反映中国农村改革的名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如今,这首歌已然凝结成一个划时代的音乐符号,在新中国音乐史上谱写下不朽华章,就让我们一同回味这首伴随亿万中国人民奔向光明未来和美好前程的时代赞歌吧。

  “田野上的希望激发着我们和许许多多文艺工作者按捺不住的创作欲望”

  1981年初,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计划举办一场“农村题材歌曲音乐会”,刚刚调入《歌曲》编辑部工作的晓光,恰逢其时,多次跟随中国音协与各地音协联合组织的歌曲创作小组,赴安徽、四川、广东等改革前沿地区的农村深入生活,在调研中积累创作素材。

  有道是,“春气为诗人所觉”。在调研过程中,晓光亲眼见到乡亲们用艰苦劳动和辛勤汗水改变着家乡面貌:“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亲耳听到农民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最真切朴素的表达:“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亲身感受广大农村男女老幼发自内心的欢悦之情:“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晓光的脑海里不停地闪过两个金色的大字——希望!希望在田野上萌发,希望在心底里流淌,正如晓光所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农村的改革已经出现日新月异的前景的时候,田野上的希望激发着我们和许许多多文艺工作者按捺不住的创作欲望”。

  晓光抑制不住创作灵感的冲动,马上奋笔疾书。虽然三段24句歌词在三个钟头的时间里奔涌而出、一挥而就,但酝酿构思的过程却如心路历程般长达十多年之久。生活赋予、人生阅历、感情积淀在生机勃发的农村新貌的推动下,晓光创作生涯迎来一次跨越式大爆发,青春激情与生命活力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尽情书写和绽放……歌词创作完成后,晓光胸有成竹地物色到一位作曲的最佳人选,他不动声色地把歌词寄到单位,还对责编作了一番交代。

  在《祝酒歌》被广泛传唱并大获成功后,施光南迎来人生中歌曲创作的高潮。一天,正在家中创作的施光南接到《歌曲》编辑部的电话,编辑冯世全给他念《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施光南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甚至来不及等编辑把稿件送来,就在电话里一句句地记写下全部歌词。

  虽然没同晓光等人一道去新农村体验生活,但对于曾经下放山西农村锻炼多年的施光南来说,农村生活并不陌生;晓光的歌词仿佛把他带到那青春飞扬的青葱岁月,田野大地上的一派生机、村寨山岗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一幅幅美好的图景、一张张壮丽的画卷,点燃着激情、震荡着心弦、激发着活力,创作的灵感喷薄而出,仅用一天时间,一曲清扬、明快、热情、绚烂,富有乡土风味、时代气息和青春激情的合唱佳作跃然纸上。施光南在《我怎样写歌》一书中这样回忆当时的创作情形:

  拿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后,我考虑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体现时代的特点,我认为这是塑造这首歌曲的音乐形象的关键……《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的是觉醒的新农村,实际上是歌颂了整个神州大地新的腾飞。我意识到,这首“农村歌曲”应不同于以往那种常见的模式,单纯运用民歌小调已远远不够了,要找到80年代新农村的特点。

  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

  一般而言,声乐作品大多是歌词在先旋律在后,音乐各要素总要受到歌词的支配,但高明的作曲家却总会透过歌词表象,创造出一个最适合于传达时代精神、揭示歌词内涵的主题音调、节奏调式、结构形态和体裁样式。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施光南坚守崇高艺术理想,渴望用高规格的音乐作品引领社会风尚。他一直奉行“旋律是音乐的灵魂”的创作信条,把中国民歌、戏曲的韵味和进行曲的节奏融合在一起,使音乐既体现出时代精神,又洋溢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将北方粗犷豪迈与南方的精巧俏丽糅合调配,丰富多彩、精妙妥帖而又不露痕迹,旋律跌宕起伏、优美动听、韵味十足,独具民族风韵。

  在主题结构上,施光南将全曲的音乐建立在两个基本主题上,一是热烈欢快、锣鼓式节奏的动机,在歌曲前奏和后半部分较为突出;二是豪迈宽广的音调,出现在歌唱的开始,并构成歌曲的主体。民族风味鲜明的音调与铿锵豪迈的进行曲节奏的有机融合,更增添了农村题材歌曲的时代气息,彰显出20世纪80年代新农村的时代风尚。在写给晓光的信中,施光南坦言其创作灵感的源泉在于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并努力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

  我以为写80年代的农村歌曲,既不能拘泥于《信天游》《小放牛》那种历史上的乡土气息,又不能完全搞成《乡间小路》式的校园歌曲。要在创作中找出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节奏和旋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二段结尾,施光南巧妙运用山东琴书和安徽泗州戏“拉魂腔”真假声结合的特殊唱法,以丰富的花腔和拖腔翻高、八度的大跳进行,使得旋律酣畅淋漓、一泻千里,抒发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同时又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将皖北地区的音乐元素不留痕迹地写进歌曲,隐喻中国改革的序幕在凤阳小岗村拉开,匠心独运,别具一格,“这种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化出来的新旋律,更好地表现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样比较广泛的内容”(施光南:《努力做到雅俗共赏》)。

  歌曲谱成后,施光南将其寄还晓光,并附上一封长信说明自己的创作想法与艺术追求。晓光对曲谱十分中意,感到歌曲不仅词情曲意相得益彰,而且升华了作品内涵,给听众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当之无愧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81年岁末的一个深夜,在中央电视台的录音棚里,开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录制工作,领唱选定空政文工团的女高音歌唱家杨淑清,中央广播文工团指挥家聂中明担任合唱指挥,录制十分顺利,施光南、晓光都很满意。

  1982年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位资深的女音乐编辑找到了正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的彭丽媛(时年十九岁),让她在电台录制这首关于改革开放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原因是听了她演唱的山东民歌《包楞调》,曲中都有八度跳的乐句,认为她演唱特别合适,而且独唱形式便于流传,她没有拒绝。稍有争议的是彭丽媛选用了学院的教师民乐队,而没有用电声乐队或管弦乐队。因为她认为,作为一首关于农村改革开放的创作歌曲,不但在演唱上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伴奏形式也要风格统一,且与她熟唱的《包楞调》有异曲同工之处,并决心在每一场她参加的音乐会上推出,走进人们的心中。彭丽媛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风格独特,洋为中用的演唱方法使这首歌曲像插上了青春的翅膀,迅速在大江南北传唱开来。1983年夏,当施光南、晓光与当时正崭露头角、小有名气的彭丽媛在一次会议上第一次见面时,这首歌曲已走进了百姓的心田,几乎传遍了大江南北。彭丽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她的名字也因为这首歌曲让更多的百姓熟知喜爱。

  1985年,在文化部、团中央主办的“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评选中,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荣获一等奖;1989年,这首歌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五洲杯”四十年广播金曲奖;2014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飞行器搭载“中国音乐芯片”飞向太空,十首音乐作品中就选用了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长达八天的探月旅程中,用音乐谱写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与梦想,一路唱响在浩瀚的宇宙。

  词作者晓光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说:“(农民)为她受过苦,为她流过泪,也为她今天绽开了笑脸。这是我们一个最基本的情感,这个情感就是热爱家乡,放大了说,就是爱国的这么一种情感。”《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亿万人民的心声,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这歌声中奋发进取,成为讴歌新中国历史成就最为精彩华丽的声乐经典和名垂史册的时代华章,是当之无愧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施光南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