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非遗“活得久” 传承人的答案是“闯市场”
来源: 王淳 发布日期:2019-09-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凝聚。在为期四天的第八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各种非遗项目闪亮登场,让观展市民品尝了一道别有风味的文化盛宴。

  如何让传统非遗“活”在当下、“活”得长久?在这届文博会,记者多天观察寻找答案。

  开州冰薄月饼、荣昌夏布、奉节夔梳、城口漆器……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各种非遗产品来到文博会。众多传承人也坐镇现场,亲自向市民展示非遗技艺。

  在这些传承人看来,非遗不应该活在过去,更需要通过动态传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活”得长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但也十分脆弱。”重庆山神漆器公司总经理、城口漆艺第二代传承人蔡泽荣说,“非遗”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而如今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不少都年岁已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接班人,传统文化就容易出现断层,面临“人走艺走、人亡艺绝”的危险境地。

  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蔡泽荣的答案是“市场”。

  “如果一门技艺只靠传承人苦苦支撑,甚至需要从事其他工作来养活这门手艺,那肯定是不长久的。”蔡泽荣说,在培养非遗接班人的同时,还要将非遗产品与文旅产业等紧密结合起来,让非遗产品搭上文旅产业的便车。

  蔡泽荣以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城口漆艺为例,“我们从1992年就开始将这项非遗文化与市场结合,每一届文博会我们都没错过,就是为了向更多的市民展现这门技艺。只有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才是非遗‘活’得持久的方式。”

  本届文博会正值中秋佳节,自然少不了月饼的相伴。开州馆就把重庆市级非遗冰薄月饼带到了展馆,吸引了大量市民围观购买。

  “这也是将文化和市场结合得非常好的例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非遗处处长王发荣介绍,目前重庆国家级非遗项目为44个,市级非遗项目707个,区县级非遗项目3249个。

  “发展得好的项目,共同特点都是找到了和市场的结合点。”王发荣说,非遗一直来源于群众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最后需要回归到群众的衣食住行当中去才有生命力。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