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记着责任与担当—— 记中国民族报社新闻部主编李寅
来源: 木子 发布日期:2019-09-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李寅抵达玉树,采访“4·14”玉树大地震。 受访者供图

  李寅,中国民族报社新闻部主编。14年的记者生涯,他笔耕不辍,用坚定的新闻理想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两次荣获“全国民委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采写的稿件曾获“中国人大新闻奖”“全国报刊副刊奖”“民族题材好新闻”等。

  用手中的笔抒写出心中的信仰

  连续几天,我在中洞采访,我以为我能够解读中洞。然而这个看似单纯的穴居苗寨,却有那么多让我迷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横亘在中洞人前面,让他们固守这贫陋的一隅,远离洞外的文明?

  ——摘自李寅采访手记《榜样的力量》

  新闻界的老前辈郭超人说过,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这句话道出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责任。

  在李寅看来,记者这个职业,最真实的内涵是“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记者,他把这当成自己的职业信仰。

  《守着煤矿缺煤烧?》是李寅在中国民族报发表的第一篇见习之作。文章中,他对贵州省纳雍县百姓生活用煤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了产煤区的农民望煤兴叹的诸多原因。

  时间回到2005年6月8日,那是贵州当年高考的最后一天。当时,李寅的弟弟在贵州六盘水市参加高考。

  6月8日一大早,李寅从省城贵阳坐火车前往六盘水,协助弟弟填报高考志愿。火车在大山里穿梭,手机信号时断时续,错过了一些来电。下了火车,李寅接到了父亲的电话,说北京一个老师让他尽快回电。

  李寅按照父亲提供的号码拨通了电话,接电话的是中国民族报社的领导。这位领导告诉李寅,他被报社录用了。

  接到报社的通知后,李寅十分高兴,他可以到北京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了。还没有到报社报到,在征得报社同意之后,他就开始采访,完成了《守着煤矿缺煤烧?》一文。

  从2005年至今,李寅已经在中国民族报社工作了14年。梳理他14年来的采访足迹可以发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观贯穿始终。

  2006年,李寅从朋友那里得知,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一个山洞里生活着20多户苗族人家。洞里还有一所小学,阴暗潮湿的山洞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李寅自费前往紫云县。他原计划在紫云停留一天,没想到,到了山洞里,群众不愿意向他袒露心声,对于想探寻的诸多问题,他始终得不到答案。

  李寅决定留下来,白天和当地群众上山干活、放牛,晚上和他们一起喝酒、聊天,就这样在洞中生活了4天。在这个过程中,李寅深入了解这些群众的真实想法,写出了《穴居苗寨,为何走不出山洞?》的报道。这篇报道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年后,当地政府把办在山洞里的小学迁了出来。

  用手中的笔抒写出心中的信仰,这是李寅对自己的要求,他也一直在努力践行。

  2013年,有读者反映,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设置民族歧视门槛。

  为此,李寅只身一人深入多省暗访调查。他把调查情况写成了内参,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此后出台的有关文件中,明确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公平,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性条件。

  李寅说,14年的记者生涯,他有个感悟:一个记者,肩上扛着多少责任,笔下就有多少真情,报道就有多少分量。

  在突发事件采访中践行责任与担当

  5月18日20:40,我和战士们一起在营地吃了当天的第一顿饭。

  写稿,这个任务一直提醒着我。然而,基地还在建设,还没有开始发电,漆黑的夜里,根本看不见电脑的键盘,只得用嘴含住手电筒,在建设中的基地边敲打出一个个带着伤悲情绪的字。

  ——摘自李寅震区采访日记《生日在灾区度过》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报社决定派一名记者前往灾区采访,李寅接过了这个重担。

  被誉为“云朵上的羌寨”的汶川萝卜寨,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腰,居住着1000多名羌族群众。由于通往山寨的道路因山体塌方中断,李寅翻山越岭,徒步2个多小时进入萝卜寨。

  作为震后首批挺进萝卜寨的记者,他把那里的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出来,采写的纪实报道《萝卜寨:房屋倒了,人挺立着》被中央电视台一套《朝闻天下》栏目转播。

  此后,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萝卜寨被社会广泛关注,这个有着4500多年历史古羌寨得以重生。

  李寅在地震灾区行程累计达2000多公里,采访地域涵盖此次地震最严重的北川、绵阳、什邡、理县、汶川、映秀镇等地。其间,他经历了大小4000多起余震,其中包括6.4级最大的余震。

  两年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强烈地震,李寅又在第一时间向灾区进发。

  当李寅到达西宁时,从西宁到玉树的公路被封锁了,只准救援车辆进出。从西宁到玉树,已经没有客运航班。

  李寅回忆,当晚,他躺在西宁一间小宾馆里,辗转难眠。该怎么办?他完全可以向单位反映这个情况,返回北京。“有一种声音告诉我:作为记者,不能到达新闻现场,任何理由都不成立。”李寅说,“我告诉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必须到玉树!”

  第二天一早,尽管没有任何机票,李寅还是直奔西宁机场。

  到了机场,看到领导模样的,李寅都凑上去请求,结果是四处碰壁。终于,一位机场工作人员被李寅的真诚打动,给他支了个招,让他找在机场负责协调运送物资的青海省政府办公厅一位处长。

  李寅回忆:“当我找到这位姓王的处长时,一脸疲惫的他已经好几夜没合眼了。他说,已经有记者进去了,你不用去了。我说,但我是中国民族报的记者,玉树是藏族自治州……还没等我把话说完,王处长便说:你的确应该进去,跟我来吧!”

  没有航班号、没有登机日期。李寅拿着一张特殊的“登机牌”,登上了从西宁飞往玉树的飞机。上了飞机他才发现,这个航班执行的是运送伤员和物资的任务。

  一下飞机,李寅就开始工作。几天后,有朋友发来短信:“你有高原反应吗?”这时,李寅才反应过来,原来玉树是高原,海拔有4000多米。紧张的工作,让他忘却也同时战胜了高原反应。

  在玉树,除了完成采访报道任务,李寅还发回了多篇内参。这些内参大部分得到领导的批示,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忘初心再出发

  怒江的路,被称为世界上最难走的路,也是我目前经过的最惊心动魄的一段路。然而,它却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路,是一条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的唯一道路。

  ——摘自李寅采访手记《怒江的路》

  民族新闻发生的现场,往往在偏远的民族地区。如果迈不开脚步,到达不了现场,就写不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

  工作以来,李寅的采访足迹遍及绝大多数民族地区,承担了许多急、难、险、重采访报道任务。

  2017年,报社组织策划“成长·在祖国的怀抱中”大型采访,李寅主动要求前往交通条件最艰苦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李寅此行目的,要到独龙江乡采访,那里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唯一聚居的地方。以前,独龙族被大山阻隔,发展缓慢。

  “没有公路前,从贡山县城去独龙江乡,要攀天梯、过藤桥、坐溜索,至少要走3天。”李寅说,即便现在公路修通了,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这条路只有90多公里长,却有970多道弯,一路险象环生。

  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推动独龙江乡和独龙族整乡整族脱贫。李寅说,他在采访过程中,也听到另外一种声音:“为了4000多人投资10多亿元,值吗?搬出来不就完了嘛。”

  当地一位干部告诉李寅,“独龙江乡面积有1994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91.7公里,若不是独龙族人世代固守,也许早就成了无人之地、无主之地。”

  在李寅的文章中,他这样写:“ 今天,走进独龙江乡,每户人家的屋顶上都飘扬着五星红旗。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宣示主权,也表达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

  李寅说,这次采访对他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少数民族群众为巩固边疆、保卫祖国、守边固边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名民族新闻工作者,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