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张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这一重大命题,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信”的反义词是“文化自卑”。坦率地讲,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仍然不够了解,还因袭着一种对传统思想文化错误的全盘否定的态度,执拗地认为5000年的传统思想文化是低级的、蒙昧的。在这种“文化自卑”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学者习惯于以西方思想学术为本位展开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
他们既看不到传统思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也不愿意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实事求是地深入考察。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要更自觉地打破这种“文化自卑”心理,要善于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来重新认识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
就整体而言,儒、释、道三家互相依存、和谐共进,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据此,有必要以儒、释、道三家论说为分析框架来深入阐发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价值、现代意义。
道家探求
就近代传统思想文化研究而言,道家思想文化是被大大低估的。一方面体现在起源时间遭到压缩,即黄帝时期的道家思想文化创造往往被疑古学者无视;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意义价值遭到贬低,即道家往往被视作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派,而没有被视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脉络。
实际上,道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深邃广大,现代价值特别突出,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例如,道家思想文化对生命意义的独特开解。
生命的奥秘是什么?这是从古至今所有智慧之士都不可回避的终极追问。人究竟有哪些能力?这是文化巨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层探索。
数千年来,以黄帝、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先贤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司马迁称之为“修道德”)为基础,对生命的不同意义作出了解说:人可以像上古真人那样“提挚天地,把握阴阳”,也可以像庄子那样“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还可以像老子那样“含素抱不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以道法自然为原则,道家思想对生命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进行了多维开解。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我们的生命来源于道、来源于自然并与宇宙息息相通。正因为如此,人的行为和选择如果顺应自然则身心健旺,如果悖逆自然则病患丛生。
道家思想文化不仅在理论上、更是在实践上将个体生命与无限宇宙进行了全面连通,堪称一个伟大创造。也正因为这一点,集上古道术思想之大成的《道德经》才能够成为烛照千年的典文高策,并在当今时代产生越来越大的全球性影响。
又如,道家思想文化对自然科学的卓异探求。
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很高的评价。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道家部分占据全书的四分之一强。诚然,在李约瑟的著作中,道家与道教不分是一个遗憾;但就科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言,道家与道教是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对自然科学的探求是一个共同特征。正因为对自然科学的探求,本为宗教典籍汇总而创编的《道藏》就具有了百科全书的性质,可以为很多实证科学研究提供线索与思路。
现在来看,中医是最能够代表道家对自然科学探求的一个伟大创造。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科学实验已经证实经络和穴位的客观存在。如果认定中医基本理论是在黄帝时期创制的一套医学体系的话,那人天本一的生命观无疑就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科学理论。我们甚至可以说,虽然阴阳、五行还没有被视为纯概念的设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它们也许也会被赋予崭新的现代意义。
儒家情怀
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的独特内容与现代价值,这里试举两端:
一是仁者爱人的人文情怀。
孔孟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道德伦理的提炼,也是一种通达天下的人文情怀。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大宗教的代表人士曾集聚一堂,倡导建构“全球伦理”。其《宣言》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辞,即你希望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原则,不论是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
可见,儒家以“仁者爱人”为道德之本,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实践之方,使其具有了人类伦理道德的普遍意义。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二是舍生取义的理想追求。
在孟子的思想中,“舍生而取义”是最强音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是对这一理想追求的实践阐释。这种慷慨赴义的“大丈夫”形象,闪耀着思想感召和人格力量的双重光辉,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而奋斗,成为中华民族排除困难、度越艰险的伟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曾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要求大力提倡这种“浩然正气”。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巨大精神力量。
佛学本真
佛学深宏广博、驳杂多端,世人往往对其误解最深。在宗教的内容之外,佛学思想文化总体上与道家思想文化具有一致性,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对生命本真的一种开显。
例如,宁静祥和的内向追求。
就世俗面向而言,佛学所说的离苦得乐、解脱超拔,应该只是一种方便说法。从禅宗强调的“即心即佛”及“一切法门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来看,转向内心观照、追求一种平静祥和的生命状态才是佛学教化世人的主旨。正如先哲所说:“认识你自己。”一个汲汲于外物而无暇反观内心的人,很难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佛学绝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相反它可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力量。就普通人而言,佛学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驾驭情绪、处理问题以及和谐生活。在佛学的语境中,既然过去心、现在心、将来心皆不可得,那么一个人只有立足于自心之当下,才能够免除烦恼、减少错误,才能够勇敢地选择、坚强地面对。
从社会整体来看,佛学丰富和充实了精神生活,满足了人的灵魂需要。所以,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佛学可以让个人欲望得到降低或纾解。反过来,这也能证明很多人实际上不需要过多的物质生活,特别是消费性的物质产品。
由此,佛学思想文化可以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一个特别有力的支持。
又如,利乐众生的慈悲心怀。
常常有人夸赞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慈善文化。确实,它们在社会救助和社会慈善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言,佛学里面也有丰富的慈善思想和慈善文化。特别是,其倡导的利乐众生的慈悲心怀,非常值得继承和弘扬。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仍有很多人在默默地践行“慈悲喜舍,利乐有情”的理念。他们扶危济困、帮助孤老,成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
总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含弘而光大、历久而弥新,足以成为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当然,这种根植于传统的信心与力量并不是每个人都天生拥有的,而需要基于长期熏陶、准确理解后才能日益深植于心底、内蕴于气质、外化于行动。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拥有这种信心与力量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真正实现。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