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
来源:光明日报 李梅田 发布日期:2023-09-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墓葬考古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同步,从早期郭宝钧、陈公柔等对商周墓葬的研究,到杨树达、杨宽、俞伟超等对汉墓的研究,再到当代的考古研究者大多用墓葬资料来诠释古代丧葬礼制、建构物质文化史,或用来辅证传世文献记载的政治、社会、人物等。这些当然是墓葬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建立了各时期的墓葬编年体系,为新出墓葬及出土文物的断代提供了依据,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等。我们在此把墓葬当成一种人文研究的素材,聚焦于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人类的死亡与生命。

  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发生巨大变迁的时期,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死亡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的墓葬材料和大量的传世文献使这一时期成为死亡考古研究的极佳范例。针对中古时期墓葬考古的实际,把墓葬当成古人处理死亡方式和对待死亡态度的遗存,主要是基于三个关键概念:丧葬空间、丧葬仪式、丧葬观念。其中,丧葬空间是处理死亡的礼仪空间,包括地面墓园和地下墓室两部分,在空间功能上又包括埋葬空间和祭祀空间,通过归纳空间形态,构建每个时期的丧葬模式。丧葬礼仪是墓葬遗存反映的丧葬行为,从静态的考古遗存观察动态的人类活动,从空间形态复原古代丧葬礼仪的场景,历史文献中对中古丧葬礼仪的详细记载,为我们复原丧葬行为和场景提供了便利条件。丧葬观念是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中古时期受到儒家、玄学、道教、佛教等多重影响,各个时期对待死亡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这些在丧葬空间、器物、图像等方面都有着具体表现。

  可以说,从墓葬考古的视角出发探究古人的生活,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切,也是考古学所独有的由死及生的探索古代社会的路径。

  (作者:李梅田,系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