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木亭模型
唐朝时期,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此期间,中原的传统建筑艺术传入包括吐鲁番在内的新疆地区,对当地的建筑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一件木亭模型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在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上,这件木亭模型与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彩绘泥塑——打马球俑一起展出,引起广泛关注。
1972年,木亭模型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501号墓,墓主人是张怀寂。张家曾是古代高昌地区的豪族,唐代时历任高官。张怀寂于公元692年参加平叛,为收复碎叶、疏勒、于阗、龟兹等安西四镇立下汗马功劳。
木亭模型高20.8厘米,由基座、木柱、梁、斗拱、护栏等拼接组合而成。木亭四面均有栏杆,其中三面开门,便于进出,体现了制作者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木亭的表面涂刷成红色,栏杆与底座间的挡板为白色,上面用蓝、绿、红等彩色描绘出精美的云朵图案。梁、柱、斗拱、护栏等雕琢细致精巧,红色表面尽显庄严大气,多个色彩配制和谐,涂抹均匀。整个木亭充满盛唐气韵,外形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极为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木亭模型的斗拱。它采用双层斗拱叠加装配的方法,镶于柱与梁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大型建筑,都是由斗拱承上启下,左牵右拉,以达到稳固的目的,甚至可以抗击较强的地震。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只有宫殿、皇家园林、庙宇和有一定地位的家族的建筑上,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因此,斗拱层次的多少也可以反映出建筑物的重要性和拥有者的等级差别。
其实,亭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它最初的用途并不是游人观赏休憩之地,而是重要的军事设施,起到戍边的作用。一座亭子就是一座堡垒,朝廷在此设有亭吏,负责边防事务。到了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完善,亭开始由边防扩大到全国各地,其功能也进一步拓展。除了戍边之外,亭还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所在地和供旅途驻足、传递邮件小憩之处。传递邮件的亭子叫驿亭。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覆盖全国的邮驿通信网。据《通典》记载,秦国在每一乡里设十处驿亭,每一驿亭的亭长管理方圆十里的邮驿事务,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曾当过江苏沛县的地方亭长。
考古发现,亭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新疆地区。1879年,施补华随清军西征阿古柏侵略军,路过拜城县黑英山的一个山口,发现了《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碑刻。由于时间较久,历经风雨剥蚀,碑上的文字已相当漫漶,可以看清的约有百字。该碑正面文字字体基本为隶书,记述了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孟伯山等6人凿岩筑亭的事。
南北朝之后,中国出现了专供游人休憩和点缀山水风景的亭子。唐代亭的作用主要是供游人休憩,观赏风景名胜。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有别于西方或其它地区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今天,我们在名胜古迹中,仍然可以看到亭的倩影。如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浙江杭州的湖心亭等。这些亭类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去游览。
这件吐鲁番出土的木亭模型,虽然形制较小,但仍反映了唐代中原传统建筑对新疆地区的影响,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