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青年体验当地民俗,扮成“惠安女”。 叶腾摄
一等奖:北京市十一学校 李子彧 《枪手·父爱》
7月20日,第四届“我的民俗相册”摄影作品总决选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共收到参赛作品300余件,入围作品55件,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发起于2016年的 “我的民俗相册——两岸暨港澳青少年主题交流”活动,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指导,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港、澳、台相关机构主办,旨在让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青少年通过实地参访和亲身体验,用相机镜头记录当地民风民俗,共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自7月11日起,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的91名大中学生,以“一对一”方式组成两岸青年走进福建(福建团)、内地与香港青少年走进陕西(陕西团)、内地与澳门青少年走进贵州(贵州团),到有着丰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闽南地区、关中地区和黔东南州,进行了为期10天的“我的民俗相册”拍摄活动。
见识多彩贵州
“澳门同学在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更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思考他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如何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也给每天忙于学业、挤在象牙塔里的内地学子们很多启迪。”在汇报贵州团采访体会时,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生李子彧如是说。
雨后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比较闷热,却阻挡不住内地学子即将见到澳门小伙伴的热情。“港珠澳大桥将两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们也早在微信群里跟澳门的小伙伴聊得热火朝天。但第一次见到真人,我们还是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李子彧的话,道出了内地小伙伴的心声。
在占里侗寨,他们用相机记录下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别样的建筑、特色的民族服饰,感受到了当地民俗之美;在小黄侗寨,他们在雨后欣赏到了侗族大歌,伴着歌声一起跳舞,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是有名的“造纸之乡”,在造纸技术不断改进的今天,那里仍一直坚持“古法造纸”。同学们看到了村民们高超的造纸技艺,更感受到他们传承工艺的执着精神,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经典的造纸技艺。澳门小伙伴还主动请缨,尝试手工造纸技艺,虽然有些吃力,却对这一传统技艺有了直接的体验。
尽管天一直在下雨,却挡不住大家继续探索的脚步。走进从江县的岜沙苗寨,村民们热情地跳起迎宾舞。同学们赶紧拿出相机,记录下了苗寨汉子最精彩的舞蹈瞬间。
活动期间,贵州团前往黔东南州从江、丹寨、凯里等地,深入占里侗寨、南皋乡石桥村、岜沙苗寨等民族地区,体验到了曾经在教科书里见到的侗族大歌、苗族的特色文化,不仅发现了民族地区的人文之美,也增进了两地学生的友谊。
“一方面,同学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走访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域,用镜头记录民俗画面,感悟同根同源的文化,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这也是两岸暨港澳青少年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在交流中增进了了解,有合作,更有包容。”澳门基金会教科文中心技术辅导员岑露平说。
澳门濠江中学学生蔡文谦说:“这次活动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贵州这片土地。在贵州,不同的民族风情交织在一起,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独一无二的特色。不管是服饰方面,还是民俗文化方面,贵州总能带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到达八闽大地
在福建民俗文化探寻之旅中,两岸大学生先后走进泉州、龙岩及厦门等地,近距离接触泉州花灯、南音、木偶戏等文化瑰宝,在用摄影作品反映多彩福建、美丽民俗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闽南地区独有的民俗风情与闽台血浓于水的深厚渊源。
在铁观音的发源地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伫立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铁观音母树前,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学生李亭萱感慨地说:“安溪是乌龙茶之乡,台湾的乌龙茶就源自这里。这次就像是一场乌龙茶的寻根之旅,两岸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7月12日,两岸大学生走进福建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共同将镜头对准两岸同根同源的民俗文化。泉州籍艺术家蔡国强创作的火药爆绘巨幅壁画作品《同文、同种、同根生》让大家驻足。该作品以中国古老的发明——纸和火药为材料,通过行为艺术演绎出海峡两岸的渊源。博物馆内弥漫的浓厚闽南民俗气息引起了台湾同学的共鸣。当讲解员提到特色小吃“龟粿”时,台湾学生周珊萍说:“现在台湾还有这种龟粿,我吃过花生馅的,味道非常美。”
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是一个闽台生态文化村。“这里的建筑都是红砖古厝,在台湾乡下也很常见。刚走进村口,我就感觉很亲切。在老房子里,我们和一位阿婆用闽南话聊得很开心。”李亭萱说,“虽然‘我的民俗相册’是以摄影为主题,但在整个旅途中所感受到的真挚的友谊,让我们更加珍惜。”
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永定洪坑土楼群里,台湾学子被造型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土楼建筑所吸引。聆听客家家训故事,拍着厚实的黄土墙,台湾青年学子黄羿豪第一次亲眼见到曾在课本里相识的客家土楼,感到十分亲切和兴奋。徜徉在这些古建筑间,不时停下脚步,与大陆伙伴合影留念。
“用相机拍照,取景框能框住那个当下,事后看照片会有很强的记录感。”来自台湾虎尾科技大学大四学生赖秋慧激动地说,“不管你来自哪片土地,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我们怀着一样的心,与彼此坦诚交流,共同感受闽南文化。”
喜上三秦热土
台上,5位年近八旬的华阴老腔艺人拉开表演架势一声吼;台下,20位来自香港和北京的青年学生举起相机,将这传承千年的民俗艺术“定格”。
在华阴市双泉村的老腔传承基地,陕西团成员实地感受了中国最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老腔的魅力。起源于西汉时期的老腔,由于历史久远、唱腔独特,被称为“戏曲活化石”“黄土地上的摇滚乐”。表演时,乐器演奏声、跺地声、砸凳声与艺人们纵情的嘶吼声混合,声势浩大犹如千军万马。凡是看过老腔的人,无不被它的质朴豪迈、铿锵有力所感染。
“老腔最让我震撼,也最让我感动。”香港慕光英文书院学生刘杰臻说,“华阴老腔一声吼,吼出了陕北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这些年过古稀的老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上最为震撼的大地摇滚。”
后来,大家才得知,当天表演的老腔传承人张喜民,老伴刚刚离世,当时他的心情特别低落。听到内地和香港青少年来了,他忍痛为大家演绎了最原汁原味的华阴老腔。那一刻,很多人都落下泪来。“老艺人们充满力量的表演让我感受到来自黄土地、来自中华民族的魄力。老腔传承到现在非常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传承好这些民间文化。我们这次用相机记录它,也是一种传承。”刘杰臻说。
据了解,今年“我的民俗相册”活动在延续之前活动方式与内容的基础上,开创了新路线、挖掘了新内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会长陈伟佳表示,此次的获奖照片将于今年11月在香港展出,希望通过大家的脚步和镜头,让更多的香港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风土人情。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