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振摄
看1937年版县志,县政府平面图显示,民刑法庭西小院除标明房舍名字外,独独标出了一棵植物的名字:唐槐。便记住了,以后不时想起它。
唐槐,应是唐人所植。唐时,限于资料,在此地任职的,现在我们只知道两个人:陈兼和高适。树或者为其中一人所植,或者是自己长出来,受到了后人较好的保护,都只是妄猜罢了。
为谁所植已不重要了。关键是历千年而不倒,这令我惊异。更令我惊异的是绘图者将之赫然标出的尊重:他们是把它看作了一个重要的建筑,或建筑的一部分。它与整个县治,甚至整个县城已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它被视为一种象征:古老、安祥、和谐、长久、护佑、庇荫……
而更重要、更需要在此说明的是代代接力棒式的保护。一种不约而同的保护、传承,让这棵国槐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历时千年,从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经民国至今,车辚辚,马萧萧,刀剑水火,风霜雨雪。也许这中间有一种默契,一种神人共约:除了尊重、享用,你不要动它,更不要加害于它。因为它于你于周遭有恩,它正在绵绵不已地向你、向周遭贡献它全部的灵性、心力,你下得了手吗?
由此,又想起小时候于村中、院中常见的大树,如棠棣、榆、柳、椿、枣等。它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不管是在风中,还是在雨里,标示着家的方向。它们因时而动,生叶、开花、结果,每一次都吸引了带有小小企盼的好奇。那叶、那花、那果,天然滋润,味道鲜美,是一种美好的吃食呢。饥饿年代,它们贡献了全身,救活了不知多少人……
树,作为与我们密切共处的重要一元,在浑蒙的早期担当了人类母体的角色,离开树木,人类就无法生存。现代社会人类对之依赖的程度虽然稍稍后撤了些,但无树、少树的荒漠化状态应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自然界中有一个我们可能无法洞晓的法则:任何一个生命都是有用的,都值得尊重、珍惜、保护,以达到和谐共存。每一种、每一棵树都带有迥然而异的自然特性与神性。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深入地了解它、读懂它,带着深深的尊重与钦敬之情,保护奉养,代代相继,像对待自己的祖先一样,以尽其天年,我们的后人也才会得到较好的护佑与福祉。
对树木的保护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大而细致,既要有根植于心的普遍共识与自觉,也要有严格的立法与有效执行。这种自觉意识与法的执行又非一蹴而就,而是全民族的代代共识与力为,是一个长长的接力赛。须知,几乎每种树的寿命都是人类的百年所望尘莫及的。
此槐又名国槐,原产地为中国,槐属,豆目,蝶形花科,羽状复叶,花色淡黄,未开时似黄米粒,俗称“黄米”,为一味中药。槐叶、槐枝、槐根、槐角也皆能入药,全身为宝。其枝叶稠密、翠覆如盖,为夏季较好的乘荫纳凉之处,因此又俗称护房树、家树。无缘得见这棵唐槐,引为遗憾,得句数行,以致纪念之意。
写给一棵未谋面的树
智者说一棵树就是一座房子
里面住着神和鸟音
上面有云,四季有风,雨雪
有时,也结满粮食
人类总是在走近树木。乘凉
打坐,调理情绪,甚至祈求神灵的
最后保护。因此,那时
在祖宗的门口,总会长有
一棵、两棵高大的榆树,或槐树
因此,那时宗族里的人厚实,孝顺
彬彬有礼,因他们一看见大树
就想起栽树的祖先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