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组织举办杏花节暨第十一届中华传统文化节开幕式,校党委书记高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本次活动既是展示学校发展的窗口,更是凝聚奋进力量的号角。期待全体师生始终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的殷殷嘱托,在科研攻关中勇当先锋,在服务社会中彰显担当,让哈军工的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
本次中华传统文化节由该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组筹划实施,文化节以“大美中华·精彩呈现”为主题,设非遗手工艺体验、中华美食品鉴及杏花文创专区。
各民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深刻领悟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同日,课程组开展第十一届中华传统文化节——“体验非遗·刻画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鱼皮画实践公开课。本次公开课特邀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张林教授及其团队现场授课,该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负责人吕开东、课程团队教师及来自各民族的150名师生齐聚,各民族师生以鱼皮为纸、以技艺为笔,共同创作承载多元文化的非遗作品。
课程负责人吕开东结合严文明“重瓣花朵”理论,阐明本次实践公开课作品制作的主题,希望同学们在参与中体验、认识、领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非遗文化的魅力,充分理解“花心”“内圈花瓣”“外圈花瓣”三重结构组成的花朵,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动手实践中以杏花为媒,以非遗为桥,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课程团队金棱讲述赫哲族的历史发展与变化,她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通过鱼皮画制作实践,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推动赫哲族非遗文化传承。各民族学生以手传心,在创作中搭建文化交流桥梁,使非遗焕发新活力。
赫哲族鱼皮技艺作为渔猎文明的“活化石”,其选材智慧、制作工艺和图案符号都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理解。课上,张林教授及其团队教师详细讲解了制作鱼皮画需要经历的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复杂过程,并指导各民族师生亲手体验鱼皮剪裁、拼贴,将“重瓣花朵”与“工程杏花”有机结合,在杏花绽放的美好时节体悟非遗匠心。
非遗需要技法的延续,更需要创新思维的注入,将鱼皮技艺与现代设计、数字技术结合,推动从传统走入现代,青年学子既是文明的体验者,也是文明的书写者。各民族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新生力量,通过社交平台、校园活动等渠道分享体验经历,将赫哲族鱼皮技艺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群体。
据介绍,2012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持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以各类特色活动为载体,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以持之以恒的决心深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搭建起各民族学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